廚房窗台上積著層薄霜,手指觸到冰涼的玻璃才驚覺,原來用這台小美鍋已經三年了。當初只當它是省時工具,如今它倒像個沈默的老友,懂得我對健康與美味的貪心。
記得第一次用它蒸紅薯,蒸汽凝結的水珠全鎖在量杯裡,掀蓋時薯香撲面,咬下去竟比電鍋蒸的更綿密濕潤。後來才懂,密閉循環的蒸氣環境,連水溶性維生素都捨不得放跑。自此,我的油鍋漸漸蒙塵,那些金黃酥脆的誘惑,終究輸給了身體輕盈的踏實感。
健康烹飪的陷阱,往往是矯枉過正。水煮雞胸肉像啃紙板的日子我也經歷過,直到發現小美鍋的「低溫慢煮」功能。55度恆溫浸著厚切雞胸,蛋白質緩慢凝固,出鍋時肉縫間滲著清亮汁水。蘸點自製的檸檬胡椒醬,舌尖先觸到酸香,牙齒陷入柔嫩,這才驚覺:減脂餐的尊嚴,原來藏在溫度計的精準刻度裡。
最愛它在兵荒馬亂的週間傍晚救我。冷凍庫抓把蝦仁丟進主鍋,倒半杯藜麥飯,淋上昆布柴魚高湯。蓋上透明量杯,設定15分鐘/100度/反轉匙。轉身去晾衣服的功夫,回來掀蓋就是撲鼻鮮香。湯汁被藜麥吸得飽足,蝦仁蜷成粉紅的彎月——這不是食譜書的擺拍,是打工人真實的晚餐桌風景。
清潔曾是痛點。某次燉完牛腩,鍋底糊著焦糖色澤的膠質,鋼刀縫隙卡著香葉碎。正頭疼時,隨手倒進熱水設了5分鐘/50度/速度5。水渦捲著鋼刀旋轉,像微型龍捲風掃過戰場。倒掉污水時,鍋壁光可鑑人,連橡膠圈縫隙都乾乾淨淨。原來善待工具,它便不會在深夜給你添堵。
上個月母親來小住,看我同時炒青菜、蒸魚、煮湯,三層蒸鍋疊得老高卻穩當。她嘖嘖稱奇:「像變戲法似的。」我笑著遞給她剛打好的鷹嘴豆泥,蒜瓣與芝麻醬在鍋裡被攪打得絲滑如綢。她抹在蘇打餅乾上嚐了口,突然嘆氣:「早二十年有這鍋,你爸的血壓不至於那麼高。」
這鐵疙瘩最動人之處,或許是讓健康與美味不必二選一。當它把橄欖油化成細密分子包裹每片菜葉,當低溫油爆的蒜片金黃卻不焦苦,當無水蒸魚的湯汁鮮得能拌三碗飯——我們終於不必在口腹之慾與罪惡感間撕扯。
前些天試著做無糖香蕉蛋糕。熟透的蕉肉代替奶油,全麥麵粉混著燕麥片,靠食材本身的甜。小美鍋打發香蕉泥時,空氣鑽進果肉纖維,膨脹成雲朵般的淺黃色泡沫。烤好出爐那刻,滿屋暖香。咬下去那微濕潤的質地,竟比糖油堆砌的版本更撫慰人心。原來身體需要的甜,本就不用那麼多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