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推著購物車穿梭在家樂貨架間,總有種狩獵的快感——只不過獵物是價簽上跳動的數字。十年來從台北跟到高雄分店,錢包被坑痛的教訓和意外挖到寶的狂喜,早凝成一套生存法則。今天不談老生常談的「貨比三家」,我們剖開超市的定價邏輯,掀開那些藏在條碼背後的秘密。
會員卡絕對不是擺設品。去年某個週二深夜,我捏著當月壽星折扣券去補貨,結帳時店員突然抬頭:「您累積的點數能折抵停車費,要換嗎?」當下省下60元停車費的驚喜,讓我回家立刻翻出塵封的會員條款細讀。原來週三點數雙倍累積、生鮮品滿額贈環保袋、甚至奶粉罐回收可換衛生紙,這些潛規則像散落的金幣,只等有心人彎腰拾取。
冷藏櫃總在晚間八點開始騷動。穿藍圍裙的大姐推著貼標機巡邏,手起標落間鮮紅價簽覆上黃標。有次跟著她走完三排冷藏櫃,發現個規律:即期肉品首輪貼七折,關店前兩小時再下殺五折。但海鮮區不同,傍晚五點就出現「買一送一」的粉紅標,專攻煮婦的晚餐焦慮。上週三我捏準七點四十五分站在優格櫃前,眼睜睜看著原價89元的希臘優格貼上「2件99元」黃標,冷藏燈映在包裝膜上的光,比鑽戒還耀眼。
自有品牌是座金礦卻佈滿迷霧。家樂的橄欖油和進口品牌擺在同區,價差足有兩倍。初時不敢嘗試,直到某次料理課老師盲測,六個學員有五個把家樂橄欖油誤認成西班牙品牌。但礦泉水就踩過雷,同樣標示「鹼性離子水」,某大廠喝來清甜,自有品牌卻帶鐵鏽味。現在我的購物清單有張神秘表格:洗衣精、衛生紙、冷凍蔬菜可放心買白標,飲料和調味料還是得多付點學費。
最弔詭的是跨品類比價戰術。想買吐司時請拐個彎去烘焙區,貨架包裝吐司常標價45元,現烤區同重量卻只賣39元,還飄著酵母香。而當你想喝果汁,冷藏櫃的利樂包要價89元,轉角堆成金字塔的常溫版同容量竟才59元。更別說那些「第二件五折」的甜蜜陷阱——上周差點扛回兩罐促銷橄欖,瞥見成分表才驚覺第二罐效期只剩三個月。
結帳台前的糖果架是人性試煉場。有回排隊時算過,平均每分鐘有1.7隻手伸向薄荷糖。後來我學會在排隊時複查購物車,總能抓出兩樣可放回的衝動消費。現在經過收銀台就像穿越雷區,低頭猛刷手機裡的電子優惠券,那些花花綠綠的巧克力棒便再難傷我分毫。
省錢從來不是摳門,是場充滿樂趣的生存遊戲。當你發現家樂冷凍毛豆和某日式連鎖店的開胃菜同供應商,價錢卻是三分之一;當你掌握麵包下架前會集中裝袋特賣的祕密時段;當你看著年度消費分析驚覺光靠集點就換到三罐洗衣精——那種快感,可比遊戲破關痛快多了。
(評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