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剛開始學烘焙那會兒,我手忙腳亂地站在廚房裡,翻著一堆英文食譜,結果把低筋麵粉當成高筋麵粉用了。那次烤出來的蛋糕硬得像石頭,全家人都笑翻了。從此我就下定決心,要好好搞懂這些烘焙術語,特別是麵粉的英文名稱,免得再出洋相。
低筋麵粉的英文叫cake flour,有時候也聽人說soft flour,這名字就點出它的特性了。這種麵粉蛋白質含量低,大概在8%到10%之間,筋度弱,做蛋糕或餅乾時不容易起筋,成品才會鬆軟綿密。如果用了高筋麵粉,蛋白質高達12%以上,做出來的東西就會太有嚼勁,完全不適合甜點。這點在烘焙裡是基礎中的基礎,但很多人沒注意,結果浪費食材。
烘焙的世界裡,術語多得讓人眼花撩亂,像bread flour就是高筋麵粉,專門做麵包用的;all-purpose flour則是中筋麵粉,萬金油一樣的存在,適合多數家常烘焙。還有個有趣的點是,不同地區的英文用法可能小有差異,比如在英國,他們常用plain flour來指中筋麵粉,這點得留心,免得買錯材料。我曾經在倫敦的超市裡轉了半天,才搞懂標籤上的這些細微差別。
除了麵粉,烘焙常用術語也值得深挖。像yeast(酵母)分乾濕兩種,活化過程叫proofing,溫度控制不好,麵團就發不起來。baking powder和baking soda雖然都是膨鬆劑,但成分不同,baking powder自帶酸性,適合沒有酸性食材的食譜;baking soda則需要搭配檸檬汁或醋才能發揮作用。這些細節看似瑣碎,卻能決定成敗。有一次我忘了區分,烤出來的瑪芬塌成一團,那股酸味到現在還記得。
更深一層來說,烘焙術語背後是科學原理。gluten(麩質)的形成取決於麵粉蛋白質,低筋麵粉的弱筋性讓它在攪拌時不易產生彈性網,適合追求輕盈口感的甜點。而proofing(發酵)的環境濕度和溫度,直接影響酵母活性,太冷會延遲,太熱又會殺死酵母。這些知識不是死記硬背,而是透過一次次失敗累積的經驗。我建議新手從簡單食譜入手,邊做邊學術語,慢慢就內化成直覺了。
烘焙這門藝術,說穿了就是化學和耐心的結合。搞懂這些英文名稱和術語,不只避免浪費,還能玩出創意變化。下次你站在廚房時,不妨先查查麵粉袋子上的標籤,或許就能烤出完美作品。大家有什麼烘焙趣事或疑問,歡迎分享出來,一起交流成長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