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最近在整理烘焙筆記時,翻到一堆食譜書,突然想起剛入門那會兒的糗事。有次在國外超市買材料,盯著麵粉區發呆半小時,搞不懂「低筋麵粉」的英文該怎麼找,結果買錯成高筋粉,烤出來的蛋糕硬得像磚頭。從那之後,我就發誓要搞懂這些基礎術語,免得再鬧笑話。今天來聊聊低筋麵粉的英文名稱,順便拆解烘焙中的關鍵概念,讓新手少走彎路。
低筋麵粉,顧名思義就是麵筋含量較低的麵粉。在台灣或華人圈,我們習慣這樣稱呼它,但換到英語世界,最常見的英文名稱是「Cake flour」。為什麼叫這個名字?因為它專門用於製作蛋糕、餅乾這類需要鬆軟口感的點心。麵粉的「筋度」取決於蛋白質含量——低筋麵粉的蛋白質比例通常在8%到10%之間,遇水後形成的麵筋網絡較弱,烤出來的成品才不會過於韌實。相較之下,高筋麵粉(英文叫Bread flour)蛋白質高達12%-14%,適合做麵包那種需要嚼勁的烘焙品。
不過,別以為「Cake flour」是唯一說法,偶爾在食譜或包裝上會看到「Pastry flour」,這也算低筋類別,但蛋白質略高一點點,約9%-10%,多用於派皮或塔類。這種細微差異,常讓初學者混淆。記得有次和美國烘焙師聊天,他強調:選錯麵粉就像穿錯鞋跑步,再好的食譜也救不了。例如,用高筋粉做海綿蛋糕,麵筋過度發展會讓蛋糕塌陷發硬;反過來,拿低筋粉做麵包,則發酵不足,口感鬆垮。這背後其實是科學原理:蛋白質遇水後形成麵筋,它像建築的鋼筋,支撐結構。低筋粉的弱麵筋,正適合創造輕盈質地。
深入一點,烘焙術語的混亂常源於文化差異。在英國或澳洲,可能標示「Soft flour」來指代低筋粉,但核心概念不變。亞洲超市進口品常有雙語標籤,仔細看成分表,蛋白質含量低於10%的大多就是。我建議新手別死背名稱,而是理解原理——下次挑麵粉時,先看蛋白質數字,比對食譜需求,就能避開雷區。烘焙是化學與藝術的結合,這些小知識累積起來,會讓你的甜點更上一層樓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