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在誠品翻到一本泛黃的日記本,紙頁邊緣都捲起來了。翻開一看,居然是二十歲時寫的護膚紀錄——密密麻麻寫滿了「控油」「煥膚」「深層清潔」,那時總覺得臉洗得越緊繃越好,保養品疊得越多層越安心。十年後才明白,皮膚科醫師那句「less is more」是真理。
付小姐的梳妝台現在只剩五樣東西:溫和胺基酸洗面乳、化妝水、精華油、乳液、防曬。朋友笑我活得像個苦行僧,可當她們摸到我手臂內側般滑嫩的臉頰時,又追著問秘訣。其實哪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方法?不過是把力氣花在看不見的地方。
水潤肌膚的關鍵字是「平衡」。記得去年冬天在北京出差,暖氣房裡臉乾到刺痛,狠心停掉所有美白抗老產品,連續三晚只用凡士林混兩滴荷荷芭油厚敷。第四天早晨鏡子裡泛著自然光澤的臉,比敷十片面膜還管用。皮膚科醫師朋友說得妙:「妳的皮脂腺比任何精華液都懂調節水油。」
晨間清潔只用清水潑臉,晚上卸妝則像儀式。掌心焐熱卸妝膏的瞬間,連睫毛膏都融化得像黑絲絨。重點是乳化時要捧著溫水輕輕按壓,彷彿在對待初生鳥雀的絨毛。某次在京都老舖學到的手法,老闆娘七十歲的手背透著珍珠光:「清潔是請走灰塵,不是刮掉自己的皮脂膜。」
防曬霜永遠擠夠三指寬的量,顴骨鼻尖再疊拍一層。有次去墾丁衝浪,同船女孩補噴防曬噴霧時,我默默掏出硬幣大小的物理防曬膏補塗。傍晚回岸她肩頭髮紅,我卻只在後頸找到枚貝殼形狀的曬痕——那是海浪的吻,不是紫外線的鞭痕。
最近迷上觀察皮膚的細微變化。生理期前兩天顴骨會透出粉暈,熬夜後眼下血管像青花瓷的冰裂紋。接納這些痕跡比塗遮瑕膏有趣多了。書架上那罐天價面霜已積灰,倒是陽台那盆蘆薈被我剪得禿了頭。掰開葉片時黏稠汁液拉著絲,這才是活生生的保濕劑。
【評論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