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末在咖啡廳聽朋友阿偉捶心肝,他年初就收到原廠「A1保養到期」的簡訊,拖了三個月才回廠,結果引擎室傳來金屬摩擦聲。技師掀開引擎蓋搖頭:「皮帶龜裂捲進曲軸,連帶水泵浦報銷,這單要四萬八。」他捏著帳單的手在抖:「早知道就該預約那個午休時間…」
車子儀表板跳黃色扳手符號時,多數人總想著「還能開幾天」。我翻開去年在台中歐德汽車的維修紀錄:有位車主延誤基礎保養,機油劣化導致渦輪增壓器軸承咬死。原本三千塊能解決的小保養,最後變成八萬塊的渦輪總成更換單,技師從油底殼撈出金屬屑的照片看得人頭皮發麻。
其實A1保養真沒想像中耗時。上個月我開著老賓士到熟識的民間廠,自備機油和濾芯。技師阿坤邊換油邊聊:「引擎就像人體血管,劣質機油就像高血脂。」他舉起磁鐵放油螺絲,上面吸附著鐵粉:「這些金屬碎屑每五千公里就在產生,準時換油才能帶走它們。」四十分鐘後我握著結帳單:工資加墊片六百元。
更隱形的殺手是那些「非油水類」項目。去年我的休旅車冷氣突然只出熱風,檢查發現冷媒管線O型環老化。技師指著乾涸的接頭:「這橡膠環三年就會硬化,A1保養本來要換的。」如果按時處理,兩百塊零件費就能避免壓縮機燒毀——而我為此付出兩萬二。
現在手機行事曆總設著雙重提醒:保養到期前七天彈通知,三天前再跳預約連結。上週三趁午休開去廠裡,邊吃便當邊看技師換油。當儀表板保養里程重新倒數五千公里時,那安全感比買新包還實在。畢竟省下來的維修費,夠加半年九八汽油還有找。
【評論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