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陣子為了給新居請佛台,我幾乎跑遍全台北的佛具行。說真的,挑佛台不像買家具,尺寸合了就搬回家。這裡頭藏著許多老一輩沒明說、店家常忽略,卻實實在在影響安奉心境的細節。
記得第一家店的老闆,一聽我要樂士佛台,立刻推銷華麗的深浮雕款式,金漆晃眼。我手指撫過雕花縫隙,裡頭積了層薄灰。這縫隙,日後會是清潔時的惡夢,香灰一旦卡進去,棉簽都難清理。佛台該是莊嚴清淨處,不是給自己添堵的。選簡潔線條、邊角打磨圓潤的款式,少點浮誇雕飾,反而更能沉澱心神。材質上,沉穩的紫檀或老柚木是首選,那份溫潤質感,壓克力或貼皮仿不出來。
位置學問更大。長輩總說靠牆穩固就好,但光線呢?我曾見鄰居將佛台塞在客廳背光角落,白天也得開燈,供花沒幾天就顯蔫。佛台最好迎向自然光,但切記避開西曬,午後烈日直射,不僅傷木料,連香支都彎得快。若空間有限,起碼留出佛台正面一臂寬的距離,讓跪拜時不覺侷促。也別正對廁所門或壓在橫樑下,不是迷信,是那份說不出的壓迫感,會干擾靜心。
安裝當天才是考驗。兩位師傅抬著實木佛台上樓,轉角處「喀」一聲悶響,佛台底座磕掉一小塊漆。我心裡一揪,雖說位置在背面看不見,但總覺得遺憾。後來才知,專業佛具行會用棉毯包裹邊角搬運,甚至拆解桌腳分裝。若自己找搬運,務必親自在旁盯著轉角處,佛桌腳最脆弱。
安放時,別急著擺佛像。先拿個指南針,確認佛台坐向。多數人以為面朝大門就好,其實需配合家中格局。我的經驗是,先用水平儀調平桌面,再鋪層紅絨布,最後才請佛像安座。墊布不僅防香灰燙傷桌面,更隔絕了木料與金屬佛座的直接碰撞,避免日久留痕。供杯位置也別緊貼佛像腳座,留出一指寬,日後擦拭才不會碰倒聖像。
開光儀式後,母親遞來三支香:「以後早晚記得供。」我卻想起佛具老師傅的叮囑:新佛台頭七日,早晚各誦經十分鐘即可,別急著燒香。木材有「醒」的過程,煙燻火燎反傷氣脈。果然,第七天清晨,檀香氣息在未點香時便隱隱透出,木頭彷彿有了呼吸。
如今清晨捻香,看煙跡裊裊盤旋上升,才懂選佛台不是挑家具,是為心靈尋個錨點。那些曾糾結的尺寸毫釐、木紋走向,最後都化為撫過桌緣時,掌心那份踏實的溫潤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