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過加冷河這道隱形分界線,芽籠的氣息瞬間撲面而來。這裡是新加坡最矛盾的街區,白天是虔誠香火繚繞的廟宇與市井美食天堂,入夜後霓虹閃爍又是另一番風景。記得那次深夜覓食,濕熱空氣裡混著榴槤香、沙爹煙燻與若有似無的香水味,混搭得如此真實,這才是活色生香的獅城縮影。
別被複雜的單雙巷弄嚇退,認準主幹道「芽籠路」就不會迷航。綠線阿裕尼站(Aljunied)1號出口出來,迎面就是成排的榴槤攤,像在宣告美食戰區的起點。想避開人潮?下午三點後再來,攤位全開,溫度稍降,連空氣都多了點從容。
說到必吃,芽籠是場流動的盛宴。那間永遠排隊的「聯合海鮮燒烤」,魔鬼魚鰭邊烤得微焦,肉質卻嫩如豆腐,沾上參峇辣醬,酸辣鮮燙在舌尖炸開,配冰甘蔗汁堪稱絕殺。轉角不起眼的潮州糜檔,午夜時分熱氣蒸騰,一碗白糜配鹹菜豬雜、滷鴨,樸實卻熨貼腸胃,是無數夜歸人的燈塔。
別錯過巷弄裡的隱藏版。某條單數巷盡頭,老伯推車賣了三十幾年囉喏(Rojak),青芒果、沙葛、油條澆上濃稠蝦膏花生醬,撒滿碎花生,甜鹹脆爽的層次,吃得滿手醬汁也甘願。還有那家只做外帶的咖椰吐司,炭火烘的麵包夾著冰涼牛油與自製咖椰,咬下去冷熱交融,比知名連鎖店多了分粗獷鍋氣。
芽籠的魔幻在於衝突共生。清真寺旁緊挨著百年老廟「粵海清廟」,雕樑畫棟訴說著潮州先民的故事;水果攤後方可能是間深夜書局,翻著泛黃武俠小說的阿伯,和隔壁亮著紫光的店舖互不干擾。這份混亂中的秩序,恰是新加坡多元的極致體現。
榴槤季來訪,整條街就是狂歡節。別只盯著「貓山王」,試試本地老饕私藏的「紅蝦」,果肉橙紅如蝦膏,甜中帶苦尾韻綿長,坐在簡陋塑料椅上大快朵頤,沾了滿手黏膩才是儀式感。攤主總會豪氣開幾顆讓你試吃,別害羞,挑到心頭好再下手。
入夜後的芽籠更顯生動。餐館把桌椅擺到路邊,空氣裡瀰漫著辣椒螃蟹的辛香、田雞粥的米脂香。別驚訝某些巷口站著人,保持平常心快步走過便是。記住紅燈區集中在某些雙數巷,避開即可,其他巷弄照樣是安心美食戰場。
這裡沒有濱海灣的璀璨,也無烏節路的精緻,但芽籠用最市井的姿態,餵飽你的胃也餵養你的好奇心。它像一鍋沸騰的肉骨茶,混雜著胡椒的辛辣與蒜頭的溫潤,喝下去,才懂新加坡的靈魂溫度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