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打開行李箱準備出發,總有件事像鞋裡的小石子硌著你——旅遊保險到底怎麼買才踏實?去年在泰國清邁機場,眼睜睜看著轉盤空轉的焦灼感至今難忘。行李失蹤三天,靠著保單裡那行「行李延誤實報實銷」條款,我拎著當地市集買的花襯衫去見客戶的荒謬經歷,突然成了最值回票價的保險教學。
你可能聽過朋友炫耀:「刷信用卡附贈的保險就夠啦!」直到他在沖繩騎單車摔裂鎖骨,才發現贈送的醫療額度連拍張X光都不夠。也別被「全球保障」四個字唬住,去年朋友去挪威追極光,急性盲腸炎發作才驚覺保單把北歐列為「高風險地區」,醫療費自掏了六位數。保險不是買心安符,是買那張能救急的現金流。
教你抓出魔鬼細節:翻開保單別先看保費,直接搜「不保事項」。去火山地帶泡溫泉?注意「地質活動除外條款」;帶長輩出遊?查看「既往病症」定義是否包含高血壓復發。我曾在北海道滑雪摔傷,靠著出發前追加的「運動器材加強條款」理賠了雪具租金,但同團友人因保單寫著「競速滑雪除外」只能自認倒霉。
保額怎麼抓?醫療險別只看總額度,重點在「每次事故限額」。在美國叫趟救護車可能噴掉三千美金,若單次限額僅五千根本杯水車薪。財物損失要算「重置成本」:你三年前買的相機現在賠償金只夠買鏡頭蓋。最容易被坑的是「個人責任險」,當你在歐洲古堡失手碰倒古董花瓶時,你會感謝自己買了百萬額度。
深夜在異國急診室裡,保單號碼比信用卡好用十倍。那次在京都食物中毒,靠著保險公司直付醫院服務,免去墊付五十萬日幣的窘境。記得出發前把手機快速撥號1設成保險公司急難救助專線——他們能幫你找到講中文的醫生,甚至處理後事(希望用不上)。
現在我書桌玻璃墊下壓著張便條:買完機票接著刷保險,比選座位更重要。下回打開行李箱時,別讓那顆名為「未知風險」的小石子,毀了你精心規劃的旅程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