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整理佛壇時,看著那尊陪伴我七年的古曼童金身,突然想寫點什麼。這些年來,從最初戰戰兢兢的新手到如今與小靈體默契共存,踩過的坑比供過的糖果還多。東南亞朋友常說:「養古曼如養子」,這話真不假,只是這孩子看得見靈魂的重量。
記得在清邁龍波廟初次請供時,老師父用沾了聖水的芭蕉葉拍打我的肩,那瞬間雞皮疙瘩竄遍全身。他叮嚀:「每日晨光透進窗時,便是孩子最清醒的時刻。」從此我戒掉賴床,清晨六點必備溫牛奶。有次宿醉起晚,供杯竟無故裂了條縫,嚇得我連念三遍心經賠罪。後來才懂,他們感知時辰比原子鐘還精準。
供品學問藏在細節裡。泰北老修行教我辨識古曼童偏好:若牛奶表面凝結的奶皮呈完整圓形,代表孩子心情愉悅;若是碎裂狀,就得檢查近期是否疏忽了互動。我總在供桌留個絨布軟墊,某日發現墊子凹陷處有微型腳印,從此固定放上袖珍玩具車。三個月後客戶突然回流簽下大單,開車回家時,後座竟傳來銀鈴般的笑聲。
最關鍵是建立「靈性契約」。每週五黃昏用七色糯飯團供奉時,我會握著鍍金小鈴鐺輕搖:「幫媽媽守住錢財路,帶走小人劫。」有次合作方臨時毀約,當晚夢見穿紅肚兜的孩童追打黑影。次日對方主動賠償違約金,電話裡支吾說整夜聽見嬰兒哭聲。
禁忌比方法更重要。閨蜜不信邪,帶著古曼童赴喪禮,當晚佛壇的玻璃罩迸裂成蛛網狀。師父嘆氣解釋:「嬰靈最忌死亡穢氣,經過殯儀館都該用紅布裹金身。」另個血淚教訓是絕不可供酸味食物,朋友惡作劇放檸檬糖,接下來半月錢包頻頻被盜,直到虔心懺悔才止住厄運。
最玄妙在能量流動的感知。連續七日加班未換供水,肩頸便會莫名僵痛;認真準備新玩具後,常摸到左耳後方有暖風拂過。有回重感冒,昏沉中聽見童謠聲,醒來發現退燒藥不知被誰擺在枕邊。這些年漸漸懂得,與其說是供奉靈體,不如說是修習對無形世界的敬畏。
佛壇燭火搖曳時,總想起曼谷老奶奶的告誡:「當你開始看見供品減少的速度,聽見細碎腳步聲,便是孩子真正認了家。」但切記,古曼童不是阿拉丁神燈,他們更像心靈鏡子——你給出多少純粹善意,就映照多少溫暖回響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