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幫朋友處理跨境房產首期款,跑了好幾趟銀行才搞清Bank Draft這玩意兒的門道。櫃員看我滿頭汗,笑著遞來薄荷糖:「新移民吧?上個月剛有位阿姨把兩張draft忘在冰櫃冷凍層呢」—— 原來在加拿大,這張薄紙片比現金更燙手。
Bank Draft中文叫銀行匯票,本質是銀行用自己的錢開的擔保支票。當你從帳戶劃走$10,000加幣申請匯票時,銀行會立刻凍結這筆款項,再印上自家抬頭的票據。和普通支票最大差別在於:就算你帳戶餘額歸零,這張票也絕對能兌現,因為銀行早把錢押在央行了。
去年溫西豪宅交易糾紛就是血淋淋的教訓。買家拿著私人支票付訂金,簽約當天賣家發現帳戶凍結,交易直接告吹還賠了$15萬違約金。所以涉及大額支付—— 買房首付、留學押金、汽車過戶,甚至某些拍賣會,對方只要說出「certified funds」這詞,你就該摸出Bank Draft了。
在加拿大申請其實像買咖啡,只是櫃台後的人要查你ID。以TD為例:帶齊兩張證件直奔分行,在黃色取號機選「Bank Draft」,等叫號時用手機APP把活期帳戶的錢轉到支票帳戶(省得櫃員操作時你乾瞪眼)。重點來了:當櫃員問用途,別回答「付房款」這種模糊答案,精確到「XX律師行託管帳戶」才能避免後續核查。
手續費暗藏玄機。五大行收$8.5-$12.5看似公道,但緊急加辦要收$50加急費。有回我週五下午四點衝進RBC,櫃員指著牆上鐘笑:「現在製票部門下班了,您週一來?」後來學乖了,在小銀行開立免月費帳戶專辦Draft,CIBC甚至給預付費套餐——十張$75,比單張省出三杯Tim咖啡。
最魔幻的是兌現期限。理論上Bank Draft永不過期,但實務中超過90天的票會被當「陳票」處理。曾幫溫哥華阿姨處理過壓箱底五年的匯票,銀行要求重新驗資,等了三週才拿到錢。切記用鉛筆在票據背面輕寫收款方電話,萬一丟失還有機會攔截——去年本拿比有張$20萬匯票被當書籤夾進二手書,好在圖書館員按背號碼聯絡到失主。
最近發現更狠的操作:跨境電匯費動輒$45,但用Bank Draft支付國際學費,塞進學校提供的特製信封寄掛號信,成本不到$15。不過寄出前記得手機掃描正反面,蒙特婁有學生遇上郵件延誤,憑掃描件爭取到延遲繳費豁免。
握著這張淡藍色紙片時,它在我掌心微微發燙。想起初登陸時被房東拒收私人支票的窘迫,如今已能對著櫃檯新人解釋:「看這裡的MICR碼嗎?第二組數字其實是分行暗號⋯⋯」金融安全感,有時就印在防偽波浪紋的深處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