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封城那陣子,是我第一次硬著頭皮自己動剪刀。鏡子裡頭髮參差不齊的模樣,成了省錢路上最生動的學費。幾年下來,從狗啃劉海到能剪出自然層次,我發現「自己來」不僅是省下動輒幾百上千的理髮費,更是一種對生活掌控感的微妙練習。工具不用多,一把快剪刀、一面大鏡子、細齒梳,加上手機裡存好的教學影片,客廳就是你的私人沙龍。
關鍵在「分區」。別一抓起頭髮就亂剪,那絕對悲劇。把頭髮徹底梳順,先從後腦勺正中央分出一條線,左右兩邊再各自分成上、下兩層,用髮夾固定。先處理最底層,這區剪壞了也最容易藏。剪刀要垂直、小幅度地「點剪」,別貪心一刀平切,那會像被尺量過一樣死板。剪完底層放下上一層頭髮,以剛剪好的長度為基準去修,層次感就出來了。記得,寧願多剪幾次,也別一次剪太短,頭髮可不會瞬間長回來。
瀏海是許多人的心魔。我的血淚教訓是:絕對要在「乾髮」狀態下剪!濕髮剪完吹乾,長度會縮短一截,瞬間變眉上瀏海不是夢。把三角區的瀏海梳直,用兩指輕輕夾住拉到鼻梁中間(預留縮短空間),剪刀平著「橫向」一點點修,別直直往下剪,容易失手剪出缺口。想要空氣感?剪刀豎起來,尖端輕輕「戳剪」髮尾,瞬間飄逸。
進階一點可以挑戰「打薄」。這招對付厚重髮或創造蓬鬆感超有用,但下手要輕。挑出表層一縷頭髮,梳順後用打薄剪(一定要買專業的!)在髮束中段「剪一刀」,再往下一公分「再剪一刀」,重複幾次。重點是「分散位置」,別集中同一個點狂剪,否則會禿一塊。切記,打薄是「減量不減長度」,新手先從最底層頭髮練手比較安全。
省錢的精髓在「延長髮型壽命」。自己剪的目標不是取代設計師,而是拉長上沙龍的間隔。兩個月去一次專業修剪,中間的小修小補自己來,一年省下幾次費用就很可觀。投資一把百元左右的快剪刀(別用文具剪!會分岔!),用酒精棉片定期消毒刀面。剪髮前鋪報紙或大垃圾袋接碎髮,事後吸塵器一吸,十分鐘收工。省下的錢,夠買好幾杯犒賞自己的咖啡了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