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走進馮祥記,那股撲鼻的香氣就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。那時才十歲,跟著阿公從鄉下進城,他指著那塊褪色的招牌說:「這家店啊,從清朝就開著了,老闆姓馮,手藝一代傳一代。」阿公總愛點他們的招牌紅燒肉,燉得軟爛入味,每一口都像在訴說老時光的故事。現在回想,那份滋味不只填飽肚子,更藏著家族情感的重量。
馮祥記的起源,要追溯到百多年前的福建。創辦人馮老爺子原本是個窮書生,亂世中流離到台灣,靠著家傳的烹飪秘方,在街角擺起小攤。他堅持用古法熬湯,豬骨、雞架慢燉八小時,湯底清澈卻濃郁,成了鎮店之寶。後來,兒子接手,把攤子擴成店面,取名「馮祥記」,寓意吉祥傳承。馮家人從不寫食譜,只靠口耳相傳,每代接班前,得在廚房蹲上三年,學的不只是火候,更是那份對食材的敬畏——挑豬肉得看紋理,選香料得聞氣味,一切全憑經驗累積。我採訪過現任老闆馮大哥,他笑著說:「現代人講效率,我們偏要慢工出細活,這才是老味道的靈魂。」
說到經典美食,紅燒肉自然是頭牌。馮祥記的版本獨特在於「三燉三燜」的工法:先用甘蔗糖炒出焦糖色,再以紹興酒去腥,最後文火燉到肉質化開,油脂卻不膩口。秘密藏在醬油裡——他們自釀的豆醬,混合了黑豆和米麴,發酵兩年才啟用。另一道必點是古早味米糕,糯米蒸得Q彈,拌入炒香的蝦米和香菇,上桌前淋一勺豬油,香氣直衝腦門。這些菜色看似簡單,背後卻藏著無數細節:火候差一分鐘,口感就變調;食材換一家,風味就走味。馮大哥透露,曾有連鎖店高價買秘方,他搖頭拒絕:「錢買不走傳承,這是阿公留給子孫的根。」
傳承之路從來不易。馮祥記挺過戰爭、經濟蕭條,甚至面臨年輕一代出走危機。馮大哥的兒子原本想當工程師,卻在國外吃遍速食後,突然覺悟——家鄉味才是無可取代的寶藏。他回台重拾鍋鏟,把老店融入新元素,像用在地小農蔬菜,減鹽減油迎合健康潮流,但核心工法絕不妥協。這讓我深思,傳統美食的價值不在守舊,而是讓老智慧活出新生命。在快節奏的時代,馮祥記教會我們:慢下來,品嚐的不只是食物,更是人與土地的連結。
每次踏出馮祥記,總帶點惆悵。那些老顧客的白髮、牆上泛黃照片,都在提醒著時光流逝。但看到年輕面孔排隊等候,又覺得希望還在——或許,這就是傳承的真諦:不是固守過去,而是點燃下一代的熱情。下次你路過,別只為填肚子,試著感受那份百年積累的溫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