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前陣子去嘉義山區訪友,遠遠瞧見一棵猴麵包樹的枝椏晃得厲害,走近一瞧,竟是幾隻台灣獼猴正熟練地剝開樹皮,舔食裡頭滲出的汁液。那專注又靈巧的模樣,讓我蹲在草叢裡看了半個鐘頭,連褲管沾了露水都沒發覺。這些毛茸茸的鄰居,總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提醒我們,牠們的腦袋瓜子比我們以為的要複雜得多。
記得有回在京都嵐山,親眼目睹一群日本雪猴排著隊浸溫泉。最絕的不是泡湯,是排在後頭的小猴等得不耐煩,竟撿起石頭往溫泉裡丟,水花濺得前排猴子吱吱叫,牠就趁亂插隊。這種「製造混亂以謀利」的行為,連在場的研究員都嘖嘖稱奇。靈長類學家私下聊起,說這已經觸及因果推理的邊緣,和人類幼童耍心眼的模式驚人相似。
很多人好奇猴子究竟能不能馴養。我在泰北山區見過真正的「猴幫手」,當地人訓練長尾葉猴採椰子。關鍵從來不是鞭子或鎖鏈,而是「信任銀行」。馴猴人阿努每天早上花兩小時,只是靜靜坐在樹下剝花生,任由小猴在他腿邊撿拾碎粒。三個月後,當他第一次舉起採椰鉤,那隻最常蹭他褲管的年輕公猴竟主動跳上肩膀。動物行為學有個冷門詞叫「非語言協商」,說穿了就是耐著性子等牠們自己決定要信你。
有個迷思得打破:千萬別用零食當賄賂。馬來西亞紅毛猩猩復育中心的朋友苦笑說,曾有志工偷偷餵香蕉,結果最聰明的母猩猩「阿妹」學會了假裝虛弱趴地,等人靠近就突然搶奪食物袋。更麻煩的是牠把這招教給其他幼猿,搞得保育員得隨身帶空塑膠袋當障眼法。正向強化得用在「行為發生後」,比如牠主動把遊客亂丟的寶特瓶遞還籠邊,這時給顆核桃才真能建立連結。
最讓我動容的是在婆羅洲雨林,目睹野放的小猩猩因暴雨迷途,竟懂得撕下大片龜背芋葉當傘,搖搖晃晃走回中途站。那濕漉漉的小身影舉著綠葉的模樣,像極了童話插圖。牠在鐵籠裡看過保育員這麼做,誰能料到這畫面會刻進記憶裡?靈長類的學習從來不只是模仿,更像是把生活碎片重新拼組出新意。當牠用樹枝勾出你掉進籠縫的鑰匙時,與其說牠聰明,不如承認我們常低估了萬物共通的生存靈性。
若真想與這些樹梢哲學家相處,記住牠們痛恨突發噪音,卻對規律的輕敲聲著迷。肯亞的部落長老會用兩塊河石打出雨滴般的節奏,猴群便從樹冠層探頭張望。這或許是遠古記憶的殘響——當人類還不懂言語時,我們也曾用石塊對話。下次遇見獼猴攔路,試著用手掌在腿側輕拍出穩定的嗒、嗒聲,你會發現牠們齜牙的頻率逐漸緩和。萬物相通,有時就藏在這微小的共鳴裡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