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的刀光已經褪去,警戒線撤走後,濕漉漉的地面倒映著霓虹招牌,像什麼都沒發生過。街坊經過時會下意識地繞開那塊地磚,腳步加快幾分。阿陳伯坐在商場長凳上,手裡捏著剛買的叉燒包,熱氣騰騰,眼神卻盯著幾步之外剛被清潔工反覆沖刷過的地面。「就係呢個位,」他喉嚨有些緊,「個後生女企喺度喊救命,把刀……」他沒再說下去,低頭咬了口包子,食不知味。社區安全的裂痕,往往不是轟然崩塌,而是從這些細微的、令人心頭一緊的日常縫隙裡,悄悄滲出血色。
慘劇之後,商場保安明顯增多了,制服身影在電梯口、走廊轉角處頻繁出現。管理處緊急張貼告示,承諾加強巡邏密度,增設緊急按鈕。這些是標準動作,是看得見的「補丁」。但真正的社區防護網,遠不止這些。我們習慣依賴攝像頭與警衛,卻忘了最古老也最有效的安全屏障——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樓下藥材舖的黃師傅,案發當日抄起門口的長柄拖把就衝出去試圖阻攔,這不是保安條例教的,是街坊情誼的本能反應。當社區的「眼睛」和「耳朵」真正張開,異常的苗頭才可能被及早察覺。那個在兇徒徘徊時嘀咕「條友好唔妥」的報攤阿姐,她的直覺,其實比監控鏡頭更早拉響警報。
危險的種子,有時就在我們眼皮底下悄然萌芽。許多社區規劃存在致命的「盲點」:後巷堆滿雜物的垃圾房轉角、燈泡壞了幾個月沒人理的停車場上層、商場連接屋邨那條人跡罕至的「捷徑」長廊。這些被忽視的陰暗角落,是罪惡的溫床。更值得警惕的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。鄰里間流傳著,行兇者精神狀態不穩並非秘密,家人心力交瘁,求助無門。我們的精神健康支援體系,是否足夠敏銳去接住這些瀕臨崩潰的個體?是否在悲劇發生前,已有足夠的社區資源和管道,讓絕望的呼救被聽見、被回應?那些被歸類為「麻煩」或「怪異」的邊緣人,他們需要的不是標籤,是有效的干預。
指望單靠警方或管理處保障安全,是種天真的奢望。真正的韌性社區,需要每個人的參與。這不是空喊口號。具體能做什麼?從「雞毛蒜皮」開始。認識你隔壁座的晨運阿伯、樓下茶餐廳收銀的阿姐、管理處那位總板著臉的保安隊長。記下管理處和附近警署的緊急電話,存在手機裡,貼在冰箱上。與鄰居建立通訊群組,不是用來團購,而是通報可疑狀況。留意社區裡那些「不對勁」的變化:長期緊閉的窗簾後傳來激烈爭吵、公共空間出現行為極度異常的陌生人、獨居長者多日不見蹤影。多看一眼,多問一句,多打一通電話,可能就阻斷了一場危機。
香港的屋邨與商場,是我們生活的容器,承載著無數瑣碎的日常。鑽石山的血,不該只換來幾天的警惕與幾張官方通告,然後一切如常。安全不是理所當然的贈品,它需要持續的、細緻的、帶著溫度的人際編織。當社區真正成為一張緊密的網,當我們學會用關切的目光替代冷漠的迴避,那些潛伏於陰影中的惡,才無所遁形。下次經過荷里活廣場,除了避開那塊地磚,或許可以抬頭,對旁邊同樣行色匆匆的街坊,點個頭。那一點微弱的連結,可能就是加固安全網的一根絲線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