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晾著七成乾的藍色制服,菲傭Maria哼著家鄉小調擦地板,我盯著電腦螢幕上十幾份保單條款嘆氣。去年鄰居陳太的印傭扭傷腰,才發現保單竟不包物理治療復健,自掏腰包付了兩萬多港幣。在香港請外傭是場雙向賭局,那張強制投保的僱員補償保險,往往藏著魔鬼細節。
政府規定每年保費約千元的基本險,說穿了只是張法律通行證。某次陪Maria到公立醫院急症室,櫃檯遞來張價目表:「非符合資格人士門診$1230,住院首日$5100」,她發燒蜷在塑膠椅上的模樣,讓我徹夜翻出所有保單逐字啃讀。原來多數廉價保單的醫療保障額度,連兩天住院費都扛不住。
真正燒錢的從不是小病小痛。朋友家的泰傭在街市滑倒骨折,保險公司咬定「非工作期間受傷」拒賠,最後自費七萬多送她回國治療。後來才懂,挑保單要看「24小時人身意外」條款,最好涵蓋遣返費用——當年有僱主遇過傭工重病,航空公司要求支付七張商務艙機票錢才肯讓擔架登機。
精算師朋友在茶餐廳用紙巾畫給我看:醫療卡上限五萬的保單,年費通常壓在八百內;若拉到二十萬保障,保費跳至千二蚊左右。但魔鬼藏在附加條款裡,某公司標榜「送免費體檢」,細看卻限定三年以上舊客;另一家說包牙科急症,但蛀牙發炎被歸類為「慢性病」不賠。
上個月幫Maria續約,刻意比較三種方案。A公司主打低保費,但門診每次限賠$150,私立醫院洗傷口都不夠;B公司醫療額高卻剔除職業病;最後咬牙選了C方案,年費$1380包妊娠併發症(重要!畢竟外傭懷孕時僱主仍有責任)、物理治療每次$250額度,關鍵是醫療運送條款寫明「包含直升機救援」,雖然肉痛但想到山頂道那些豪宅坡度,莫名心安。
簽約前突然發現玄機:多數保單將「精神疾病」列為除外責任,唯獨C公司用灰色小字註明「因工傷引發憂鬱症可協商理賠」。撥去客服確認時,對方猶豫半晌才說去年確有成功案例——某印傭被狗咬傷後懼怕動物,經心理醫生評估獲賠每週諮商費。有些保障像傘骨裡的鋼絲,平時看不見,暴雨時才知價值。
現在保單和Maria的合約並排收在防火夾裡,保費比基本款貴四成,但想到陳太上週Line我說:「早知該學你買足保障,新請的姐姐體檢驗出子宮瘤,我張單得賠自費部分啊!」盯著她傳來長達三頁的醫療帳單,忽然理解保險精算師那句話:「慳在最易見血的刀鋒上,終究要加倍償還。」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