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在台北生活多年的家長,我親身經歷了孩子申請中學的酸甜苦辣,培道中學的招生過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。記得當初,我和太太為了幫兒子爭取入學機會,幾乎跑遍各大教育展,也諮詢了無數過來人。培道這所學校,不僅學術嚴謹,更注重全人發展,從藝術到體育,都有一套獨特的教育理念。如果你正為孩子申請頭痛,別擔心,這篇分享會從真實經驗出發,帶你避開那些隱藏的陷阱。
培道中學的吸引力,不只在其百年歷史的校園建築,更在於它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。學校強調雙語教學,課程設計融入國際視野,孩子們不僅學知識,還能從實習項目中累積實戰經驗。記得參觀校園時,我被圖書館的氛圍打動——學生們安靜閱讀,老師們則在一旁引導討論,這種環境讓孩子能真正「學以致用」。家長們在申請前,務必親自走一趟開放日,親眼感受那股學習熱情,這會是打動招生官的第一步。
申請流程看似繁瑣,但掌握時間點就能事半功倍。培道通常在每年九月開放報名,截止日期落在十二月,中間夾著文件審核和面試環節。文件部分,成績單是基礎,但別忽略課外活動證明,像志工服務或競賽獎項,都能加分。我兒子當初靠著鋼琴比賽的證書,在面試時打開話題。建議家長提前三個月整理資料,避免最後一刻手忙腳亂。還有,推薦信要找熟悉孩子的老師寫,內容要具體,別用模板式套話,招生官一眼就能看穿。
面試環節是關鍵戰場,培道的面試官喜歡問開放性問題,比如「你為什麼想來我們學校?」或「遇到挫折時怎麼處理?」。孩子得練習真誠表達,別背稿子。我教兒子一個小技巧:先深呼吸,用故事帶出觀點,比方說分享一次失敗的科學實驗,如何從中學到堅持。家長也要在旁模擬問答,但別過度干預,讓孩子自然流露個性。面試當天,穿著整潔就好,太正式反而顯得不自在,記住,自信來自準備,而非外表。
文書寫作是另一道門檻,培道的申請表通常要求一篇個人陳述,主題圍繞「我的夢想與培道的連結」。寫作時,別堆砌華麗詞藻,重點是真實經歷。我兒子寫了他在社區服務中教小朋友畫畫的故事,連結到培道的藝術課程,結果打動評委。秘訣是:先腦力激盪三到五個生活片段,挑最感人的展開,結尾點出學校如何幫助實現目標。家長可以當第一讀者,給回饋但別代筆,讓孩子聲音主導。
家長的角色是支持者,不是主導者。申請過程中,壓力容易讓親子關係緊繃,我學到的方法是:每週設定一小時的家庭會議,只聊進度,不批評。多用鼓勵語言,如「你已經很棒了」,而非「必須考上」。如果孩子落選,別急著責備,培道有候補機制,許多學生後來透過二次申請成功。記住,教育是長跑,一次挫敗不代表終點,保持正向心態,孩子會從中成長。
走過這段路,我深深體會,培道的申請不只是填表格,更是親子共同學習的旅程。當你看到孩子自信踏入校門那一刻,所有努力都值得。現在,輪到你們了,勇敢踏出第一步吧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