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于素秋,腦海中總會浮現那位在舞台與銀幕上揮灑自如的身影,她的名字在香港戲曲與電影史冊上刻下深刻印記,卻鮮少人真正走進她波瀾壯闊的生命長河。生於1926年,本名張玉英的她,出身於廣東戲劇世家,從小浸泡在鑼鼓喧天的戲棚裡,練就一身過硬功夫。那年代,女孩學戲是條荊棘路,但她憑著一股倔強,十幾歲就登台唱花旦,硬是在傳統粵劇界闖出名堂。
于素秋的粵劇生涯,是段不斷突破的旅程。她不只是唱念做打樣樣精通,更把女性角色的柔情與剛毅詮釋得淋漓盡致。記得五十年代初,她在《帝女花》中飾演長平公主,那場淒美的殉情戲,台下觀眾淚如雨下——她將傳統戲曲的程式化動作,融入真實情感,讓老戲迷驚嘆:「這不是演戲,是活生生的靈魂在說話。」這份藝術深度,源於她對生活的咀嚼:戰亂年代流離失所,她卻把苦澀轉化為舞台上的張力,每一句唱詞都帶著時代的滄桑。
轉戰電影界,于素秋的傳奇更添一筆光彩。1950年代香港影壇蓬勃,她毅然放下戲曲光環,從零開始。在黃飛鴻系列電影裡,她飾演俠女角色,與關德興搭檔,那俐落的身手和靈動眼神,瞬間征服觀眾。電影《黃飛鴻義救海幢寺》中,她飛簷走壁的場面,全是真功夫上陣,沒用替身,這份敬業精神背後,是她對藝術的執念:「舞台是虛幻的,但汗水是真實的。」她的轉型不只拓寬了演藝路徑,更推動粵語電影的黃金時代,讓武俠片多了份女性柔情。
深入探討于素秋的藝術成就,會發現她像座橋樑,連接著傳統與現代。在粵劇中,她創新唱腔,融入京劇元素;在電影裡,她又將戲曲身段化為銀幕語言,影響後輩如鄭佩佩等人。這種跨界融合,不是為了譁眾取寵,而是源自她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。她常說:「藝術不該被框架束縛,要像流水一樣自然流淌。」晚年,她退居幕後,專注教學,將畢生心得傳給下一代,直到2017年辭世,留下的是無數經典作品與不朽精神——她的故事提醒我們,真正的傳奇不在於名氣,而在於那份永不妥協的熱情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