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阳光懒洋洋地洒在Mississauga的街头,我拐进Square One附近的一条小巷子,远远就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香气——那是狗不理包子的招牌味儿,混杂着蒸笼的热气和一丝怀旧感。作为一个常年漂泊的吃货,我对这种味道特别敏感。狗不理在天津是老字号,但在加拿大落地生根,总让人好奇它是否还能保留那份精髓。我推开门,店里不算大,几张木桌子挤满了人,大多是华人面孔,夹杂着几个老外好奇地打量着菜单。背景放着轻柔的中文老歌,墙上的老照片展示着天津的胡同风光,瞬间把我拉回了童年记忆。老板是个中年大叔,操着一口带点天津口音的英语,热情地招呼我坐下,说他们刚蒸好一笼新包子,来得正是时候。
点单时,我选了经典的猪肉包和素菜包,外加一碗热腾腾的豆浆。等餐的间隙,我观察着周围:蒸笼在后台冒着白烟,师傅手法娴熟地捏着面团,动作快得眼花缭乱。包子端上来时,热气腾腾的,表皮白得透亮,轻轻一戳,汤汁就溢了出来。第一口咬下去,猪肉馅的鲜香直冲味蕾,肥瘦比例恰到好处,不油不腻,带着姜葱的微辛。皮薄得几乎透明,却韧劲十足,不像有些地方的包子皮厚得像嚼纸。素菜包更惊喜,香菇和豆腐的搭配清爽可口,馅料里还藏着切碎的荠菜,嚼起来嘎吱作响,透着春天的鲜甜。边吃边回想,这和我在天津吃过的原版相比,少了点浓油赤酱的粗犷,多了份北美式的精致——可能为了迎合本地口味,减了些盐分,但精髓没丢。
吃着包子,我不由得想,狗不理在海外生存真不容易。这家店开在Mississauga的华人区,老板说他们坚持手工制作,面粉从国内进口,馅料每天现调,但成本高了,一个包子卖到三块多加币,比国内贵不少。服务员是个年轻姑娘,边收拾桌子边和我聊,她说很多老移民来这儿找家乡味,新移民则带着孩子体验文化。这让我想起食物背后的故事:狗不理的名字源于清朝,因为包子太好吃,老板忙得没空搭理客人。现在,在加拿大这个多元熔炉里,它成了连接东西方的桥梁。一顿饭下来,我吃撑了,但心满意足。味道或许有微调,可那份烟火气和人情味,依然鲜活。如果你在GTA区,值得专程跑一趟,不只是为了填肚子,更是为了那份跨越海洋的乡愁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