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那扇爬满常春藤的玻璃门,仿佛误入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植物学家书房。铜框眼镜的咖啡师正用长柄勺拨弄着虹吸壶,水汽裹挟着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的蓝莓香气,在悬挂的蕨类植物间游走。我的指尖划过斑驳的铸铁桌沿,触到桌缝里嵌着的几粒干枯薰衣草——这便是香港花园咖啡馆的初印象,一个把园艺精神熬进咖啡因里的秘境。
真正惊艳的在露天庭院。斑驳石径旁,罗勒与迷迭香在陶盆里疯长,服务生剪下薄荷叶时,清冽气息混着隔壁桌的班尼迪克蛋香气飘来。主理人阿Sam曾是个园林设计师,他把土壤哲学融进了菜单:水波蛋下垫的不是普通松饼,而是用荞麦与甜菜根粉烤制的\”红土地基\”,淋的荷兰酱里藏着碾碎的食用三色堇花瓣。当刀叉划开蛋液的金色岩浆,才发现底下还埋伏着本地农场车厘茄爆裂的酸爽。
最妙的是咖啡与植物的共生仪式。点单时收到个黄铜浇水壶,壶嘴却伸着温度计。原来他们的特调\”腐殖土拿铁\”要现磨云南小粒种,混入烘烤过的橡木屑,萃取时用85℃热水像浇花般匀速注入。第一口是坚果焦香,尾韵却泛起雨后青苔的湿润感。盆栽造型的抹茶慕斯更绝,奥利奥碎模拟黑土,薄荷苗从抹茶冻里探出头,勺到底部竟挖出酒酿麻薯做的\”块茎\”。
这里连时间都带着光合作用的节奏。晨光斜射时,退休园艺教授在角落素描咖啡拉花里的叶脉纹理;午后暴雨突至,几个花艺师躲进玻璃花房,把玩着咖啡渣培植的多肉盆栽讨论新作品。收银台像个微型种子银行,玻璃罐里咖啡豆旁挨着罗勒种子包——消费满额就能带走一包城市农耕的希望。
当城市用钢筋收割天空,总有人执着地在混凝土缝隙播种春天。阿Sam把萃取手柄当园艺剪,奶泡当作晨露,证明再匆忙的都市胃,也渴望着被植物根须温柔缠绕的疗愈。走出咖啡馆时衣襟沾了迷迭香,回头望见窗边那株龟背竹正在拿铁热气中舒展新叶,忽然懂了何为\”舌尖上的光合作用\”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