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点噼里啪啦砸在车窗上,温哥华深秋的傍晚总是带着点萧瑟。车里暖气开得很足,可胃里空落落的感觉却挥之不去。不是饿,是一种更深的、黏糊糊的渴望。突然就想喝一口滚烫的、飘着油花的酸辣汤,想嚼一颗韧劲十足的潮汕牛肉丸。你懂那种感觉吗?在离家万里的地方,味蕾成了最顽固的乡愁探测器。拐进常去的西人超市,冷藏柜里的“亚洲区”还是那老三样——瓶装酱油、甜腻的糖醋酱、软趴趴的春卷皮。心,一下子就沉了下去。
直到朋友把我拽进了T&T。推开门的那一刹那,不是夸张,空气都不一样了。浓郁的卤水香、新鲜蔬果的清气、海鲜区淡淡的咸腥,还有刚出炉面包的甜香,几种气息拧成一股绳,劈头盖脸砸过来。眼前是望不到头的货架,红的绿的黄的包装,密密麻麻的中文、韩文、日文、越南文标签。冰柜里不再是孤零零的毛豆,而是堆满了宁波汤圆、湾仔码头水饺、还有冰冻的整条黄鱼。冷藏区里,豆苗、空心菜、新鲜香菇水灵灵的。那一刻,真像是跌跌撞撞摸回了老家巷口的菜市场,鼻腔发酸。
找最近的T&T?别只依赖地图APP冷冰冰的坐标。它像个隐秘的亚裔生活枢纽,往往盘踞在大型购物中心的核心地带,或者华人、东亚社区聚居区的十字路口。多伦多的都会广场(Metro Square),温哥华的丽晶广场(Crystal Mall),卡尔加里的新亚洲广场(New Asian Mall)… 这些名字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文化信号。停车场永远是满的,推着购物车的人流里,你能听到粤语、普通话、闽南话、韩语、越南语交织的市声,夹杂着小孩的嬉闹和购物车的轮子声。这种“场”,是数据地图无法标注的烟火气。
逛T&T,是门学问。生鲜区是灵魂,活鱼在池子里甩尾,游水虾在打氧,现开的榴莲香气霸道。熟食部是时间紧星人的救星,烧鸭油亮、卤大肠入味、刚炸好的油条还烫手。调味品走廊像一座亚洲饮食博物馆,从老抽生抽蚝油鱼露虾酱,到日式味淋韩式大酱泰式咖喱膏,瓶瓶罐罐塞满几面墙。冷冻区更是宝藏,从台湾手抓饼到四川红油抄手,从韩国年糕到越南春卷皮,应有尽有。最打动我的,反而是那些角落里的“土味”:北方冻得梆硬的冻梨,南方腌制好的梅菜笋丝,或是某个小牌子出的家乡特产,包装朴实,却藏着最顽固的家乡味。
它不仅仅是个超市。在货架间穿行,常常会遇到惊喜:某个节令刚上市的鲜肉月饼,端午前夕堆成小山的粽叶和咸鸭蛋,春节铺天盖地的红色礼盒和年花。它像一个精准的、热闹的文化时钟,提醒着散落在北美大地上的游子们,该过什么节了,该吃什么了。看到白发苍苍的老阿姨仔细比较着不同产地的腐乳,或是年轻留学生兴奋地往车里扔火锅底料,你会明白,维系一个族群的,常常就是这些具体而微的味道。胃熨帖了,心才不至于一直飘着。
有人说,全球化让世界扁平。但走进T&T,你会发现另一种“全球化”——它并非消弭差异,而是把散落各处的“家乡”精心打包、运输、陈列,在异国的土地上搭建起一座座微缩而丰饶的故园。货架上堆叠的不仅是商品,是记忆的碎片,是身份的锚点,是那句没说出口的“我在这里,也能好好生活”。下次当味蕾开始无声抗议,别犹豫,循着那熟悉的气息,去找你的那间T&T吧。它亮着灯,热热闹闹地等着,把你的乡愁,稳稳接住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