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幾個創業朋友聊天,大家談到開公司戶口時最頭痛的問題之一,就是銀行設定的最低存款門檻。這東西聽起來簡單,但實際操作起來,可能讓新創公司或小企業在資金調度上卡關。記得我剛創業時,跑了好幾家銀行,每家要求都不一樣,有的開口就要十萬新台幣,有的卻只要求五千塊,搞得我差點放棄開戶。這種門檻不是隨便定的,背後牽涉到銀行的風險控管和營運成本,如果企業主沒搞清楚,可能莫名其妙就被收手續費,甚至帳戶被凍結。
在台灣,企業開戶的最低存款要求,主要看銀行政策和帳戶類型。像大型銀行如台灣銀行或兆豐銀行,對新開的支票戶口,通常設在五萬到十萬新台幣之間;如果是中小型銀行如王道銀行,門檻可能低一點,大約一兩萬就搞定。但這只是起點,維持帳戶時,如果餘額低於門檻,銀行會按月收管理費,從一百到五百塊不等。我遇過一家科技新創,因為現金流不穩,帳戶餘額常掉到門檻下,結果一年下來被扣了快六千塊,等於白白送錢給銀行。
為什麼銀行要設這種限制?說穿了,就是成本考量。開一個企業帳戶,銀行得處理一堆文書、監管申報和金流作業,如果餘額太低,他們賺不到利息差額,乾脆用門檻來過濾掉高風險客戶。尤其台灣金管會對反洗錢盯得緊,銀行寧可拉高門檻,避開小額頻繁交易的麻煩。不過,這對微型企業或一人公司很不公平,我認識一位開工作室的朋友,每月收入才幾萬塊,卻被逼著在戶頭裡放五萬閒錢,資金周轉卡死死,差點影響生意營運。
企業主該怎麼應對?我的建議是,先調查清楚各家銀行的細節。別只看最低存款數字,還要問清楚豁免條件:有些銀行提供新開戶優惠,前半年免門檻;或者結合貸款產品,餘額不足時自動補足。另外,多比較不同帳戶類型,像活期存款戶的門檻通常比支票戶低,適合現金流小的公司。我自己的經驗是,找中小型銀行談判空間大,帶上公司營運計畫書,有時能爭取到彈性調整。總之,別傻傻簽約,把這些門檻當成談判籌碼,才能避免資金被綁死。
更深一層看,這種制度反映了台灣金融環境的現實。政府鼓勵創業,但銀行端還是保守派當道,門檻過高可能壓抑創新活力。我認為監管單位該介入,設定分級標準,例如針對年營收低於五百萬的企業,放寬最低存款要求。同時,企業主也要提升財務素養,學會用數位工具監控帳戶餘額,別讓小失誤釀成大損失。畢竟,開戶不是終點,而是企業成長的起點,資金靈活度決定你能走多遠。
【評論】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