廚房飄著蒜頭爆香的氣味,瑪麗亞正俐落地翻炒空心菜。她突然轉頭用帶著口音的國語問:「太太,聖誕節我想回家一禮拜,可以嗎?」空氣凝結了三秒鐘,鍋鏟撞擊鍋緣的聲響顯得特別刺耳。這幕場景,在台北、台中、高雄無數家庭重複上演。年假,這張看似簡單的紙片,承載著移工的眼淚與歡笑,也考驗著台灣雇主的智慧。
翻開《勞動基準法》第38條,白紙黑字寫著「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,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,應給予特別休假」。但當「勞工」換成家中同吃同住的菲傭,條文瞬間變得立體而複雜。我見過太多雇主拍胸脯保證「我們像家人一樣」,卻在簽特休同意書時眼神閃躲。法律從不因情感讓步,去年高雄有位雇主因連續兩年拒絕給假,被罰十五萬台幣,判決書上冷冰冰的數字,遠比任何道德勸說更有力。
瑪麗亞的休假權益,其實藏著精密的數學公式。當她拖著行李踏進你家玄關那刻,隱形的計時器就開始跳動。第一年滿半年可休三天,像顆剛萌芽的種子;滿一年後枝枒舒展,變成七天特休。最常被忽略的是「曆年制」陷阱,若妳家菲傭三月到職,當年度特休天數要按比例計算。朋友阿芬去年就吃過悶虧,以為全年有七天假,結果被勞工局糾正還得補發工資。
看著瑪麗亞手機裡兩個孩子的照片,誰能狠心拒絕她的返鄉請求?但現實總有兩難。我認識的陳醫師夫妻都是外科主治,去年聖誕節碰上瑪麗亞休假兩週,最後只能輪流請假顧小孩。聰明如他們,現在採用「假期儲蓄制」——每月多給八百元,菲傭自願將部分特休延後,等淡季時集中返鄉。這不是規避法律,而是在條文框架中找出雙贏的活路。
台菲文化差異常在假期中擦出火花。菲律賓人視聖誕節如華人過年,返鄉潮常撞上台灣農曆春節大掃除檔期。林口有位雇主想出妙招:讓菲傭過完聖誕節延遲兩週返台,剛好銜接台灣年假空檔。當別家忙著找臨時看護時,她家菲傭正精神抖擻地拆洗窗簾。這種「錯峰思維」,比硬碰硬協商高明得多。
特休結束前的夜晚最是煎熬。去年瑪麗亞返菲前晚,我瞥見她偷偷把兒子的照片塞進冰箱縫隙。她紅著眼眶笑說:「這樣煮飯時就能看見他。」移工的假期從不在登機那刻開始,而是在數個月前就啟動了倒數計時。當我們計算著特休天數是否符合法規時,或許更該看見那些藏在行李箱底層的思念重量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