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氣轟鳴的午後,社區中庭的長椅上,我遇見剛從超市回來的阿偉。他正翻著手機日曆皺眉,菲律賓籍看護瑪麗亞在他家服務快滿七個月了,最近卻總在晚餐後望著窗外發呆。「她是不是想家了?」阿偉灌了口冰茶問我。這畫面讓我驚覺,原來許多雇主對「菲傭年假」的認知,還停留在模糊的善意層面。
你可能不知道,當瑪麗亞擦拭著你客廳的相框,相框裡全家出遊的燦笑,正灼燒著她對家鄉孩子的思念。台灣法規賦予外籍家庭幫佣的特別休假(特休),不是施捨的恩惠,而是修補思念裂痕的法定黏著劑。那本被雇主隨手擱在抽屜的藍皮《勞動契約》,第12條白紙黑字寫著:工作滿六個月,七日有薪假。
七天的魔法數字怎麼來?我翻出勞動部109年修正的〈外籍家庭看護工請假返國注意事項〉計算邏輯:年度特休天數=(在台服務總月數÷12)×7日。舉例來說,瑪麗亞若在九月滿半年,當年度特休是(6÷12)×7=3.5天。別急著四捨五入,法規允許雇主協商採半天為單位給假,關鍵是必須「全薪支付」。
上個月幫陳太太處理的爭議案血淋淋警示:她讓菲傭露西亞返鄉八天,卻扣了兩天薪資,理由是「契約寫每年七天假」。結果露西亞向1955專線申訴後,勞工局查出那多出的一天是國定假日,雇主反被追討雙倍工資加罰鍰。切記,特休與國定假日是並行線,當移工的返鄉假撞上中秋或雙十節,當天工資要另計。
最讓雇主頭痛的「分段休假」其實藏著雙贏哲學。我見過機智的張教授夫妻:當瑪麗安提出分三次返鄉,他們在契約附件加註「每次至少兩天,間隔需滿三個月」,並補貼分段機票差額。後來瑪麗安主動將第三次假期延到隔年合併使用,只因「先生幫我媽媽預約了糖尿病檢查」——這份體諒,源自雇主把她的家人放進考量。
別小看特休日的漣漪效應。去年仲介協會統計,未依法給足特休的家庭,幫佣次年續約率驟降四成。更現實的是,當瑪麗亞拖著行李踏入桃園機場那刻,雇主的法律責任仍在持續:勞保不能退、宿舍要保留,若她返鄉期間遭遇意外,職業災害認定將延伸至往返航程。
那天在阿偉家陽台,我指著他種的九層塔說:「你天天澆水盼它長高,卻忘了瑪麗亞的心也要灌溉。」三個月後收到他的訊息,附上瑪麗亞在長灘島抱著孩子燦笑的照片。原來他主動加碼兩天假,換來的是瑪麗亞提前一週返工,還用家鄉香料燉了整鍋牛骨湯答謝。
休假從來不只是日曆劃掉的方格,而是讓兩個家庭心跳同步的魔法儀式。當飛機衝破雲層那刻,雇主給予的尊重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發酵,終將釀成流理台上更用心的擦拭,孩子夜咳時更溫柔的拍撫。這本菲傭年假權益攻略,翻到最後一頁永遠寫著同一行字:用假期修復的思念,會加倍奉還在日常的晨光裡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