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朋友聊天,他剛搬進新家,興奮之餘卻忘了買家居保險,結果上個月颱風來襲,屋頂漏水毀了一堆家具,修理費高得嚇人。這種事聽多了,讓我意識到,選對家居保險有多重要。這不是買個心安而已,而是真能救你於水火之中。台灣天氣變化大,地震、暴雨頻繁,加上竊盜風險,沒保險的話,一場意外就能讓辛苦積蓄泡湯。但市面上方案五花八門,保費從幾千到上萬台幣都有,怎麼挑才不吃虧?今天就來聊聊我的經驗,幫你省錢又安心。
比較家居保險,第一步得搞懂保障範圍。很多人只看保費高低,卻忽略了細則裡的坑。比如,基本方案可能只涵蓋火災和竊盜,但台灣常見的水災或颱風損害,卻要加購附加險。記得三年前,我幫爸媽選保險時,發現某家公司的「全險」聽起來很划算,結果細讀條款才知,地震損失的免賠額高達十萬台幣,等於小災害得自己扛。那時我花了一周,比較五家公司,發現差異就在這些細節:有的包颱風後的清理費,有的連臨時住宿都給付。別光信業務員的話,親自上金管會網站查核公司評級,或下載保單範本慢慢比,才能避開地雷。
省錢不是犧牲保障,而是聰明搭配。我試過幾個技巧,最有效的是「捆綁購買」。如果你有車險或壽險,跟同一家保險公司談家居險,常有折扣。去年我這樣做,省了快兩成保費。另一個秘訣是拉高免賠額,比如從五千台幣提到一萬,保費立馬降下來。這招適合風險低的地區,像我家在台北市區,竊盜率低,我就敢用。但切記,別為了省錢忽略定期審查。保險不是買了就忘,每年續約前,重新評估房屋價值或新添家電,像去年我買了新電視,就加保了電子產品險,多花幾百塊,卻避免了大損失。順便提,別迷信大品牌,有些在地小公司服務更貼心,理賠速度快,多問幾家報價,總能找到CP值高的。
挑選方案時,別只盯價格,公司信譽和理賠紀錄才是關鍵。我有個慘痛教訓:幾年前貪便宜選了家新公司,結果颱風過後,理賠拖了三個月,差點耽誤修繕。後來學乖了,上網查客戶評價,尤其看理爭議案例。金管會的公開資料顯示,有些公司理賠率達九成以上,這種才值得信賴。另外,注意保單彈性,像可調整的保障額度或暫停選項,萬一你出國長期不在家,能省點錢。總之,家居保險是長期投資,花點時間研究,省下的不只是錢,更是未來的心安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