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我又去了卡皮拉諾吊橋公園,這次是帶幾個朋友一起探險。溫哥華的雨林氣息撲面而來,濕潤的空氣裡混著松樹和泥土的味道,吊橋在風中輕晃,發出吱呀聲,像是老朋友的呼喚。站在入口處,看著高聳的雪松和道格拉斯冷杉,我總覺得這裡不只是一個景點,而是一段活著的歷史。
這個公園藏在北溫哥華的卡皮拉諾河谷,離市中心開車就20分鐘,但一走進去,城市喧囂瞬間消失。吊橋本身是1889年由George Grant Mackay建造的,當時他用麻繩和木板搭起來,現在雖加固了鋼索,但那份原始冒險感還在。橋長137米,懸在70米高的峽谷上,走上去時腳下的木板嘎吱作響,風吹過來整個人搖搖晃晃,心臟都快跳出來。第一次來的人常嚇得抓緊扶手,但過一會兒就適應了,視野開闊得驚人——腳下是湍急的卡皮拉諾河,四周是鬱鬱蔥蔥的雨林樹冠,偶爾能看到松鼠或鳥兒竄過。
除了主吊橋,樹頂探險區絕對不能錯過。七條懸空步道連在巨型紅杉之間,離地30多米,走在上面像穿梭在綠色天篷裡。木板路很穩固,但高度還是讓人有點腿軟,尤其風大的日子。這裡的生態細節很迷人,解說牌講解雨林如何維持溫哥華的氣候平衡,樹根盤錯交織,苔蘚覆蓋著樹幹,空氣中飄著淡淡的腐植質香氣。我記得有次下雨,雨滴打在葉子上的聲音成了自然交響曲,整個世界靜得只剩呼吸。
懸崖步道是新加的亮點,沿花崗岩峭壁建的玻璃平台,腳下就是深淵。第一次站上去時,我手心冒汗,但玻璃很厚實,慢慢放鬆後就能欣賞峽谷全景。陽光透過樹縫灑下來,形成光斑,拍照絕佳。不過,別光顧著看風景——留意解說員講的當地原住民故事,公園和Squamish族合作,展示他們如何用雨林資源生存,這些文化元素讓探險更有深度。
來這裡玩,攻略得做足。避開旺季夏天的人潮,我推薦春秋季節,平日早上去,人少又涼爽。門票現在成人55加元,網上預訂能省排隊時間,還常套票優惠。交通很方便,市區有免費接駁巴士,開車的話停車場大但早點到才有位。穿著上,防滑鞋是必須的——雨林地面濕滑,尤其雨後。帶點水和零食,公園裡有咖啡館但價錢小貴。安全嘛,吊橋雖穩,小孩或怕高的人得牽好手,我見過有人嚇得蹲著走完,但工作人員很專業,隨時幫忙。
探險結束時,總有種奇妙的滿足感。不是刺激過後的空虛,而是被自然震撼後的平靜。站在出口回望,吊橋在暮色中若隱若現,我想起Mackay當年的勇氣——他用簡陋工具開創這奇蹟,提醒我們冒險的本質是擁抱未知。溫哥華景點很多,但這裡獨一無二,它不光是走橋,是走進雨林的靈魂裡。下次來,試試黃昏時分,光影變幻中,吊橋像懸浮的金色絲帶,那一刻,城市煩惱全忘了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