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多倫多藥房當了五年健康顧問,每天最常被問的就是:「哪款消炎藥最有效?」加拿大藥架上的選擇多到眼花,但選錯可能讓疼痛變惡夢。今天這篇掏心窩的分享,帶你避開我見過的血淚教訓。
記得去年冬天,張阿姨拿著超市買的布洛芬來問我:「為什麼越吃胃越絞痛?」掀開藥盒才發現她連續兩週超劑量服用。消炎藥不是糖果,不同成分各有地雷區。非處方類常見兩大類:NSAIDs(如布洛芬、萘普生)適合關節腫痛,但胃病患者是禁忌;乙醯胺酚(如泰諾)對發燒頭痛溫和,卻可能暗傷肝臟。
當你在Shoppers貨架前猶豫時,先看疼痛屬性。肌肉拉傷選含薄荷醇的局部凝膠(如Voltaren Emulgel),關節炎老病號建議水溶型布洛芬(如Advil Liquidgels)起效更快。若是拔牙後劇痛,藥師櫃檯後的加強型Naproxen(如Aleve Back & Muscle)比普通款多33%濃度,但切記服用不能超過三天。
價格陷阱更要警惕!同樣是200mg布洛芬,名牌Advil每粒$0.42,Life品牌僅$0.19。但別急著省錢——我拆解過成分表,部分廉價藥的崩解速度慢20分鐘,急性痛風發作時這差距能讓人冒冷汗。Costco的Kirkland簽名版倒是例外,與原廠同產線卻便宜40%,只是你得忍受300粒的家庭裝。
處方級消炎藥如Celebrex是雙面刃。它避開胃黏膜傷害,對類風濕患者是福音,但去年新研究指出可能增加15%心血管風險。我的風濕科醫師朋友總叮囑:「定期驗血比吃藥更重要。」曾有病人擅自續藥三年,直到便血才知腸道已潰瘍穿孔。
藏在大麻店裡的CBD軟糖最近很火,但真相殘酷:加拿大衛生部批准的消炎CBD產品必須有NPN編號,而市面八成產品濃度不足標示的1/3。與其花$50買安慰劑,不如試試冷凍療法——在家用密封袋裝水凍成冰磚,裹毛巾敷患處,零成本效果堪比物理治療。
最痛心的錯誤是混藥危機。上個月急診室送來的大學生,把泰諾、感冒藥和威士忌混吞,肝指數爆表險些換肝。記住這個保命公式:任何含乙醯胺酚的產品,24小時內絕對不可超過4000mg(約8粒普通強度泰諾),服藥期間酒杯必須倒扣!
當疼痛超過兩週還需用藥,別再當自己的醫師。加拿大Walk-in診所可當天預約,帶著你吃的藥盒去,有些省分如BC甚至涵蓋部分處方藥費。疼痛是身體的警報器,關掉警報不等於解決火災源頭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