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來伯奇芒特和斯蒂爾斯交界處快五年,當初只覺得是華人超市密集的便利之地,如今才嚼出這片東北區獨有的生活肌理。它像一碗紮實的叉燒飯,表面油亮誘人,內裏藏著慢火燉煮的豐厚層次。踩著人行道裂縫走向地鐵站時,我常想,這片被401高速與Steeles大道框住的土地,才是多倫多華人移民生活的毛細血管。
住在Hwy7夾Leslie的公寓,推窗是成片低矮的屋頂與後院楓樹。這裏少有市中心玻璃幕牆的壓迫感,獨立屋多是九十年代的磚造平房,車庫門前常晾著自製臘腸。清晨六點半,Woodbine Ave已飄著港式菠蘿油香氣——金鳳茶餐廳的夥計正將剛出爐的蛋撻擺上鐵盤,玻璃櫃裏的燒鵝油滴在砧板上的聲響,比鬧鐘更催人清醒。
若說交通是命脈,這片區域像張被反覆摺疊又攤開的牛皮紙。早高峰的Don Mills Rd能把十分鐘車程抻成四十分鐘,但鑽進Leslie地鐵站藍線,半小時直達聯合車站的效率又讓人釋然。更妙的是藏在Plaza角落的社區巴士,週三載著老人去慈恩醫院覆診,週六送孩子到萬錦劇院排練音樂劇,車輪碾過坑窪路面時,滿車福建話與粵語交織的閒聊便輕輕搖晃起來。
真正的生活劇場在商圈褶皺裏上演。Market Village總讓我聯想九龍城寨的濃縮版:二樓髮廊飄落的碎髮掉進一樓藥材鋪的當歸堆,轉角書局兼賣麻將紙與文昌塔。最魔幻是「龍蝦皇」海鮮檔旁的佛具店,檀香與生猛海鮮的氣息在空調風口纏鬥,穿僧袍的師父和拎著活蟹的主婦擦肩時互相合十微笑。
新旺角廣場的茶餐廳霓虹燈下,凍檸茶杯壁凝著水珠。侍應生阿伯在我第三次點沙爹牛肉公仔麵時,終於把「走青」寫在單據角落。而Splendid China Tower地庫的理髮店,越南華僑老闆總堅持用剃刀修鬢角,「後生仔,電推剪留的毛茬像狗啃啊」,他刀鋒貼著皮膚游走的涼意,讓人想起汕頭老家的剃頭匠。
當深夜的銀星小廚熄了灶火,街角「糖水墟」的楊枝甘露才迎來高潮。穿校服的少年們圍著榴槤班戟爭論物理題,隔壁桌地產經紀數著鑰匙串嘆息樓市。玻璃門開合間,416區號的夜風捲著炒栗子香灌進來,某個瞬間,我確信聽見了這片土地沉穩的心跳。
社區圖書館兒童區的普通話故事會,總混著台山話的悄悄提詞;Fairview Mall玩具反斗城裏,印裔父親蹲著給女兒解釋中文包裝的芭比。這種不刻意強調的共生感,像Don Mills River溪畔的野薔薇,沒人播種卻年復一年開得囂張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