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台北的老街區,我常遇見一些孤單的身影,他們是所謂的「五失人員」——失業、失學、失能、失獨、失地的群體。這些人往往被社會忽略,但他們的故事卻是城市中最真實的脈搏。記得去年冬天,我在社區中心當志工,認識了陳伯。他六十多歲,早年工廠倒閉就失業了,妻子過世後成了失獨老人,身體又因慢性病而失能。每天,他坐在公園長椅上發呆,眼神空洞得像被世界遺忘。問他吃飯沒,他總是搖頭說沒胃口,其實是口袋裡只剩幾個銅板。這種困境不是個案,整個社區裡,類似的面孔越來越多。
五失人員的生活困境,遠比表面看到的深刻。經濟壓力首當其衝,沒了工作或土地,收入斷絕,連基本溫飽都成問題。陳伯告訴我,他一個月靠政府微薄補助過活,房租就占了大半,剩下的錢買米都不夠。更糟的是心理負擔,長期孤獨和無助感像慢性毒藥,侵蝕著自尊。我見過不少失學青年,輟學後找不到方向,整天在街頭遊蕩,慢慢染上惡習。失能者更慘,行動不便加上醫療開銷,家人若不在身邊,簡直是絕境。這些問題不是單一事件,背後是社會結構的裂縫,經濟轉型、家庭解體、老齡化浪潮,把他們推向了邊緣。
社區幫扶方案,是拉他們一把的關鍵。在我們這裡,幾個草根組織發起了「鄰里守護網」計畫。志工們每週上門探訪,不是施捨,而是建立信任關係。像陳伯,我們幫他申請了免費餐券,還連結了社區診所提供低價醫療。另一個案例是失地農民張叔,合作社教他用閒置空地種菜,收成賣給鄰里小舖,賺點生活費。方案的核心是「賦能」而非救濟,透過技能培訓、心理輔導,讓這些人找回價值感。政府角色也重要,但政策常流於形式,真正落地得靠基層力量。我們推動互助小組,讓失獨老人聚在一起聊天,失業者分享求職經驗。這種微光,能在黑暗中點亮希望。
幫扶不是慈善秀,需要持久投入。我學到,最有效的方案是從人性出發——傾聽他們的聲音,理解每個人獨特的掙扎。社區資源整合是基礎,學校、教會、商家都能參與。例如,我們辦了「共享廚房」,讓失能者幫忙簡單備菜,換取一頓熱飯。這不只是餵飽肚子,更是重建尊嚴。台灣社會正面臨高齡化衝擊,五失群體只會增加,如果不及時行動,裂縫會變成深淵。每個人都能出一份力,從關心鄰居開始,到參與志工服務。改變不是一蹴可幾,但點滴累積,能讓城市更溫暖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