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氣又悶又熱,整個人懶洋洋的,連走路都像拖著千斤重擔。想起以前中醫提過「濕氣」這回事,原來體內濕氣重,不只讓人疲倦,還容易水腫、關節痠痛。我自己就試過連續幾週失眠,中醫把脈後說濕氣積在脾胃,影響氣血循環。從那時起,我開始研究祛濕湯水,慢慢摸索出一套簡單又有效的做法,今天就來分享給大家。
濕氣在傳統中醫裡,被視為「百病之源」。它不只來自潮濕環境,更多是飲食不當或體質虛弱造成。比方說,常吃生冷食物、油炸品,或壓力大導致脾胃失調,濕氣就悄悄堆積。久了會引發濕疹、消化不良,甚至影響情緒。我讀過《黃帝內經》,裡面強調「濕勝則濡瀉」,意思是濕氣過盛會讓身體像泡水一樣沉重。這幾年,我靠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,才慢慢找回清爽感。
祛濕湯水是關鍵,但得選對食材。薏米和赤小豆是經典組合,薏米能利水滲濕,赤小豆則健脾消腫。我常煮的「雙豆薏米湯」:取薏米50克、赤小豆30克,先泡水兩小時去澀味;加兩片薑驅寒,再丟進鍋裡,用小火慢燉一小時。最後撒點茯苓粉,增強祛濕效果。這湯喝起來清淡回甘,每週喝三次,連續一個月,你會發現水腫消了,精神也變好。記得別加糖,以免生濕。
另一個私藏食譜是「冬瓜蓮子湯」。冬瓜本身是天然利尿劑,蓮子則安神補脾。做法超簡單:冬瓜半斤切塊,蓮子20克洗淨,加幾顆紅棗補氣。用清水蓋過材料,大火煮沸後轉中小火燉40分鐘。湯色清澈,入口滑順,特別適合夏天午後喝。我實驗過,搭配飯前喝一碗,能促進代謝,連帶改善便秘問題。
光靠湯水不夠,生活習慣也得配合。我每天早起做十分鐘伸展,像太極的「雲手」動作,幫助氣血流通;飲食上避開冰飲和甜點,改吃溫熱小米粥。睡前用艾草泡腳,水溫別太高,泡到微微出汗就好。這些小改變累積下來,濕氣自然排出,整個人輕盈不少。中醫常說「治未病」,預防勝於治療,與其等症狀出現,不如現在就動手。
分享這些,是希望更多人擺脫濕氣困擾。記得,每個人體質不同,開始前先諮詢中醫師。試試看,你會愛上這種由內而外的清爽感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