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禮拜三黃雨警告,我喺銅鑼灣辦公室望住窗外出神,突然手機震——係豐澤送貨師傅嘅訊息:「陳生,冷氣機安裝團隊提前半個鐘到,方便開門嗎?」瞄了眼手錶,離預約時間明明還有四十五分鐘。落樓時見到貨車穩穩泊在避車處,兩個師傅用透明膠膜包住機器,仲自備藍色鞋套。呢種細節,讓我諗起金融市場裏嘅「隱性溢價」。
香港地送家電從來唔係簡單事。舊年幫阿媽換雪櫃,親眼見證過某電商平台嘅災難現場:送貨佬拍低部機喺大堂就走,包裝箱角撞到凹晒,投訴熱線永遠忙音。反觀豐澤嗰套「垂直供應鏈管理」,由倉儲到安裝全自營,貨車裝GPS定位,師傅腰間工具袋連水平尺都備齊。金融人最明呢啲成本結構——表面多付三百蚊配送費,實則買斷咗風險敞口。
有晚同做供應鏈融資嘅老友吹水,佢拎住杯威士忌爆內幕:「你知唔知點解佢哋堅持用自己車隊?第三方物流拖數期平均90日,但自營車隊嘅燃油費同人工可以計入應收賬款融資。」突然諗起上個月收部洗衣機,師傅安裝時發現水喉位有鏽跡,即場幫我換埋接頭。原來服務閉環背後,仲藏着現金流週轉嘅財技。
最震撼係睇過佢哋葵涌倉嘅數據模型。每件貨品根據銷售預測、樓宇類型(唐樓/豪宅/工廈)甚至電梯尺寸分區存放。當你落單買55吋電視,系統已經計好邊部貨車順路、邊個師傅有裝嵌認證。呢套「動態路由算法」同我哋玩外匯套戥本質相通——都在捕捉碎片化時空裏的價值縫隙。
落雨收貨時同師傅吹兩句,佢哋制服內袋有本過膠嘅「痛點手冊」。原來高層每季落場跟車,記低客戶抱怨:阿婆話工具箱放地弄髒地板、中環OL嫌制服反光太刺眼。而家工具箱全部加裝橡膠腳墊,制服改用啞光灰。服務業嘅超額收益,永遠藏喺呢啲顯微鏡先見到嘅顆粒度裏。
當網購平台仲鬥緊減五十蚊優惠,豐澤嘅安裝師傅會教老人家用手機App遙控冷氣。有次我問點解要教得咁仔細,佢哋話:「機壞咗我哋可以整,但客戶唔識用等於產品廢咗武功。」呢句直戳商業本質——交付從來唔係物流終點,而是客戶體驗的起點。下次見你哋嘅貨車喺窄巷慢慢倒車,我諗我會忍住唔㩒喇叭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