辦公室的冷氣嗡嗡作響,牆上時鐘指向凌晨一點。我啜了口早已冷掉的咖啡,螢幕上幾筆異常轉帳紀錄像針一樣扎眼。這不是電影情節,是去年協助調查的一樁真實案件——一間看似普通的貿易公司,三個月內在六國間進行了上百筆「三角轉帳」,最終被證實是跨國洗錢網絡的中轉站。銀行風控系統的警報聲,往往就是這種罪案的喪鐘。
銀行那套監測系統,遠比多數人想像的敏銳。它像隻不知疲倦的獵犬,24小時嗅探著帳戶的「氣味」。最基礎的警訊是「行為突變」:十年如一日每月固定存三萬薪水的帳戶,突然在週二凌晨三點湧入八筆來自不同國家的千元美金入帳,系統後台瞬間就會亮起紅燈。這不是歧視小額交易,而是對「模式斷裂」的本能警戒。
深夜裡翻著厚厚一疊可疑交易報告,發現某些手法驚人地直白。有人把五萬美金拆成二十筆小額電匯,以為能躲過監測,殊不知「化整為零」(Smurfing)早被列為經典紅旗指標。更常見的是「快閃資金」:週一從A國匯入十萬,週三拆成五筆轉往B國空殼公司,週五餘額又歸零。這種資金停留時間比鮮奶保質期還短的帳戶,在風控眼裡簡直是揮舞著霓虹燈招牌。
去年接觸過一個案例讓我背脊發涼。某中小企業主帳戶每月穩定收款約五十萬,忽然連續三個月出現精準的「三明治交易」——上午收到香港某公司匯款八十萬,下午立刻轉出七十九萬到柬埔寨建材商,差額剛好卡在申報門檻下。表面是跨境貿易,實則在層層轉手中「漂白」毒品資金。當事人直到帳戶凍結還堅稱只是正常生意往來。
個人帳戶的雷區往往藏在細節裡。那位被凍結帳戶的張太太,哭著說只是幫海外留學的孩子繳學費。但細查發現她每月固定收三筆來自不同國家的「親友贈款」,金額總是9,900美元——巧妙避開美國金融犯罪執法網絡(FinCEN)的萬元申報門檻。銀行不會因單次行為判定洗錢,可當「刻意規避申報門檻」成為固定模式時,風險評分便會直線飆升。
企業帳戶的陷阱更隱蔽。見過最狡猾的手法,是利用慈善捐款「鍍金」:某宗教團體帳戶每月收到境外相同金額捐款,轉手就「捐贈」給某基金會,該基金會卻將九成資金注入巴拿馬空殼公司。金流經過慈善機構洗滌後,罪惡感彷彿也跟著被淨化了。這類「道德掩護」近年暴增三成,連銀行資深審查員都得戴著「放大鏡」檢視每筆「善款」。
若真收到銀行要求說明資金來源的通知函,千萬別學那位暴躁的王老闆——他怒撕信件並在電話裡吼:「老子自己的錢愛怎麼轉就怎麼轉!」結果觸發更嚴格的盡職調查(EDD)。最佳對策是冷靜準備三樣東西:交易合約或發票、資金源頭證明(如賣房款需附謄本)、以及合理解釋資金路徑的書面說明。記得,銀行要的不是詩意抒情,是能驗證的「紙上證據鏈」。
某次在金融犯罪研討會上,紐約聯儲局專家一語道破關鍵:「我們追蹤的不是錢,是故事。」當帳戶資金流動的敘事邏輯支離破碎時,風險雷達便會全面啟動。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,就是讓你的金流故事簡單、合理、且經得起反覆推敲——畢竟在數位時代,每枚銅板落地的聲響,都已在銀行數據庫裡留下永恆回音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