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在台北市民大道旁的中古屋裡,我盯著牆壁裂縫鑽出的蟑螂,房東在身後絮叨著「這區未來有捷運」。走出門,仲介遞上的價單數字像燒紅的烙鐵,燙得我掌心發麻。這就是三十歲存款簿對抗台北房價的荒謬劇場——直到我摸透「白居二」遊戲規則,才發現省下百萬頭期款的鑰匙,一直藏在制度縫隙裡。
多數人以為白居二只是抽籤運氣,卻沒看透首期槓桿的門道。銀行櫃檯前,穿西裝的專員總笑著說可貸八成,但當他抽出隱藏頁的「鑑價落差條款」,你才驚覺能動用的現金遠比想像殘酷。我跑遍七家銀行,發現公股行庫對白居二的估價最敢貼近成交價,光是這步,百坪物件就能差出三十萬活水。
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是基本款,但魔鬼在還款年限。當業務鼓吹三十年減壓時,我掐指算過:貸八百萬,三十年總利息夠買台進口車。最後選二十年期搭前五年寬限期,每月多扛五千,但五年後本金少揹六十萬。這筆錢剛好能填裝潢尾款,等於拿銀行的錢替自己裝潢。
親友金援是雙面刃。我跟三舅簽的借據寫明「房屋設定第二順位抵押」,這招讓他在家族飯局上閉嘴討債;小阿姨的五十萬用「裝潢入股」名義處理,將來轉售按比例分潤。重點是要在代書面前走正式金流,我見過有人用麻袋裝現金付頭期,結果國稅局上門時哭著補稅。
議價戰場在建案燈火通明的夜間銷售中心。週三晚八點,我帶著存摺影本壓在樣品屋茶几上:「今天能簽,總價砍3%加送全室冷氣。」銷售總監抽掉半包菸後點頭時,他身後業績白板正貼著本季赤字。更狠的是專挑雨天看預售屋,雨滲進窗框的瑕疵,硬是砍出廚房升級的預算。
冷門地段藏著魔術空間。朋友在新北某工業區旁搶到白居二,每坪便宜十萬。入住後發現陽台望出去是公墓,他掛上雙層窗簾自嘲:「先人鎮宅,宵小不來。」結果三年後環狀線開通,房價補漲足夠他換到市區電梯宅。自住的容錯率,往往比想像中寬鬆。
裝修費才是吃錢黑洞。我曾在磁磚店被話術哄著選了進口岩板,直到工頭私下點菸笑說:「這塊利潤夠我喝半年花酒。」後來改跑鶯歌窯廠,省下的錢夠做兩套系統櫃。浴室千萬別動管線,馬桶移位三十公分報價八萬,不如買免治馬桶蓋轉移焦點。
現在清晨五點,我在沒有房東催繳的自家陽台煮咖啡。樓下垃圾車音樂飄上來,突然想起當年蜷縮在頂加違建的日子。白居二不是童話結局,但確實是現實裡最粗的藤蔓——重點不在攀得多高,而是抓緊時機換氣喘息,準備下一次跳躍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