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飄著細雨,阿明盯著電腦螢幕上房屋委員會的網頁,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面。他剛領了去年的年終獎金,加上偶爾接的案子,收入比前年高了一截。今年想和交往多年的女友申請新一期居屋,建立自己的小窩,卻被那條「居屋入息上限」的紅線攔住了去路。「到底點計?加班費算唔算?年尾雙糧點計?」這些問題,相信困擾著不少像阿明這樣的普通打工仔女。
香港居屋,是無數家庭「上車」的希望。政府訂下的入息及資產限額,像一道無形的閘門,把關著誰能踏入申請的門檻。這條線,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神經。2023/25年度最新調整的限額,單身人士每月入息上限是$31,000,資產上限$855,000;二人或以上家庭,月入不可超過$62,000,資產限額則是$1,710,000。數字看似冰冷,背後卻是無數家庭反覆計算薪金單、銀行存摺的焦慮身影。
這條「看不見的紅線」是怎麼劃出來的?並非憑空想像。房委會參考的是一個叫「住戶開支統計調查」的數據,找出全港非業主住戶的每月入息中位數。簡單講,就是看一半沒物業的家庭收入大概在哪裡,然後在這個中位數之上再加一個百分比(通常是某個倍數),以此設定「富戶」與「需要資助」的分界線。這個計算方法,試圖在有限的公營房屋資源下,盡量瞄準最有需要的一群。然而,現實中總有像阿明這樣,收入剛好比上限多幾千元,卻依然難以負擔私樓的人,被排除在外,箇中的無奈與掙扎,只有當事人最清楚。
家庭人數是另一個關鍵變數。單身貴族面對的是$31,000的月入天花板。兩人家庭,上限跳升至$42,000。三人家庭是$53,000,四人或以上則是$62,000。人數越多,上限越高,看似合理。但現實是,家庭成員是否全部有收入?如果只有夫婦二人工作,卻要養活兩個小孩和年邁父母(同住),即使總月入達$55,000,符合四人家庭上限$62,000,但實際可支配收入,可能比一個月入$30,000的單身人士更捉襟見肘。這種「符合資格」背後的經濟壓力,往往被冰冷的數字所掩蓋。
居屋的入息資產上限,是資源分配下的一道閘門。它試圖公平,卻難免讓部分夾心階層感到無奈。理解規則、仔細計算、誠實申報,是穿越這道閘門的必備功課。每一次居屋申請的攪珠結果公佈,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。背後牽扯的,不只是數字與資格,更是無數個像阿明、陳先生、李太一樣,渴望擁有穩定居所的真實人生。這條紅線劃在哪裡,決定了誰的安居夢,能在這片寸金尺土的地方,找到落腳點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