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盯著電腦螢幕,水電帳單和信用卡繳款通知擠滿信箱,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面。那種胸口發悶的感覺又來了——不是大病,卻像被無形的手掐住喉嚨。月初才付完房租,車子偏偏選在這時鬧脾氣,維修廠報價單上的數字刺得眼睛發痛。錢到用時方恨少,這句老話在冷氣轟鳴的夜裡格外真實。
過去總覺得開口借錢像剝了層皮,親友間的金錢往來更是剪不斷理還亂。直到上個月在超商排隊時,聽見前頭兩個上班族聊天:「現在連擔保品都不用押,手機點幾下錢就進戶頭了。」當時只當是誇大其詞,沒想到自己淪落到搜尋「免擔保 現金貸」這串關鍵字時,指尖都在發燙。
實際走過一遭才懂,所謂的「線上快速」根本是場效率革命。周三下午三點被維修廠催款,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填表。選了家常見的線上平台,從身分證拍照、存摺封面到勞保異動明細,全在手機螢幕裡完成。最意外的是連存摺流水號都不用等,系統直接串接銀行驗證。當下盯著「30分鐘內預審結果」的提示,心裡還暗罵肯定是話術。
結果廿七分鐘後簡訊叮咚一聲。不是罐頭回覆,而是精準寫著我的姓名與可貸額度。核貸專員來電時背景音有小孩哭鬧聲,反而讓人安心——接電話的也是被生活追著跑的普通人啊。確認完基本資料,重點只問兩件事:「這筆錢的具體用途?」「預計分幾期償還?」沒有道德勸說,更像朋友幫你理清頭緒。掛電話前對方補了句:「週轉歸週轉,別借超過能力範圍的錢。」
真正嚇到我的在後頭。傍晚五點十二分按下電子合約簽署,關掉APP準備煮泡麵。瓦斯爐還沒點著,手機突然跳出銀行入帳通知。反覆數了三次金額尾數的零,泡麵袋從手裡滑到流理台。原來「秒撥款」不是形容詞,是動詞。
錢來得急時像及時雨,但雨停後的泥濘也得自己面對。這筆錢終究要連本帶利還的。我刻意選了最短的還款期數,把每月還款日設在發薪日隔天。看著存款數字驟降的痛感,比借錢當下更錐心刺骨。奇妙的是,這種痛反而治好了我亂買遊戲點數的毛病,現在經過百貨公司化妝品櫃位都自動繞道。
某個加班的深夜,突然看懂貸款合約裡那行「總費用年百分率」的意義。借十萬元分十二期,實付利息夠買半台最新手機。這錢若是用來投資或許值得,但若只為換新手機,簡直是把鈔票扔進碎紙機。現在我的手機裡存著各家貸款利率試算表,倒不是想再借,而是每次想衝動購物時就打開看看——那些閃亮亮的商品,瞬間變成利率數字在我眼前跳探戈。
這年頭誰沒當過「過路財神」?錢在戶頭停留的時間,短得像便利商店咖啡杯上的熱氣。關鍵是這筆過路財能不能幫你鋪出下一段路。那筆及時雨似的貸款,與其說解決了車子拋錨的窘境,不如說撞醒我對金錢的麻木。現在皮夾裡總藏著張便條,上面是維修廠報價單的數字——不是欠款金額,是未來六個月要咬牙存下的目標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