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走進常去的茶室,老闆娘阿珍突然湊過來問:「聽說自願醫保可以抵稅?」她邊擦杯子邊皺眉,「但我二十年前買的醫療險怎麼辦?解約重買好虧啊。」玻璃杯上的水痕像極了保險條款裡彎彎繞繞的附註。這三年幫親友處理過十幾份保單轉換,我發現多數人根本不知道——你手上的舊保單,可能正悄悄吃掉你的醫療品質。
去年幫表姊處理轉保時,翻出她1998年買的終身醫療險。住院每日給付三千元,聽起來不錯?但翻到條款細則才發現,「外科手術」理賠上限竟寫著「依全民健保支付標準2,000點計算」。現在隨便一個腹腔鏡手術都超過十萬點,那紙保單在現代醫療面前薄得像張便條紙。更諷刺的是,她三十年繳的保費總額,早夠買現在兩份實支實付型自願醫保。
轉換保單最關鍵的魔鬼藏在核保裡。上個月陪鄰居陳先生申請轉保,他七年前割過痔瘡,某家保險公司竟要求加費25%。但換另一家核保醫師卻說:「術後超過五年無復發?那歸檔為標準體。」同樣的病史在不同保險公司眼裡,可能是地雷也可能是灰塵。我的筆電裡存著各家公司核保指引的比對表,常看到A公司列為除外責任的B肝帶原,在C公司只要肝指數正常就照單全收。
真正要命的陷阱是「保障空窗期」。曾有位客戶聽業務員說「新保單生效再解約舊的就好」,結果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,新保單遭延期承保,舊保單卻已解約。那三個月他連超音波檢查都不敢做。後來我們改用「附條件轉換」策略:先讓新保單生效,設定兩個月觀察期後才辦理解約。期間重複繳的保費?不過是幾頓港式飲茶的錢,買的卻是數百萬保障不中斷的安心。
轉換時最常被忽略的是「隱形保費」。李醫師的舊保單有八倍癌症理賠,看起來很超值?但仔細算才發現,他多繳的保費若拿去投資ETF,二十年後獲利足夠覆蓋十次癌症治療。更別說舊保單的癌症定義還停留在「需組織切片確診」的年代,現在標靶治療的液態活檢根本不認。我書房掛著保險精算師朋友手寫的公式:「保單價值=(保障力度×理賠機率)÷(通膨係數×醫療進步率)」,那些號稱「終身保障」的舊保單,多數經不起這個公式檢驗。
上週末在診所遇見轉保成功的林太太。她剛做完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,舊保單最多理賠八萬,但轉換後的自願醫保實支實付加上雜費,最後請領到四十二萬。「當初你說要體檢還嫌麻煩,」她笑著展示手機裡的理賠明細,「現在連單人房差額和營養品都賠了。」夕陽穿過百葉窗,在她保單批註頁的簽名上烙下金邊——那是三年前我們在星巴克用衛生紙計算的轉保計畫,如今成了病榻旁最溫暖的保障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