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著銀行寄來的利率調整通知書,檯燈光暈暈開紙張邊緣的墨跡。三年前買下這間中和廠辦時還慶幸搶到2.1%優惠,如今竟飆破3.5%。對面陳老闆上週酒局吐苦水,說倉庫周轉金快被利息吃垮,問我知不知道哪家銀行肯放水。這話像根針扎進腦海——原來握著磚頭的水泥叢林裡,多的是人被利率勒得喘不過氣。
物業套現從來不是簽個名就拿錢這般輕巧。最近幫客戶處理土城工業區廠房轉貸,光比較七家銀行方案就耗掉兩週。某公股行經理拍胸脯保證地板價,細看合約才發現綁五年壽險,違約金夠付半年利息。倒是常往來的區域型銀行端出驚喜:用倉儲物流公司的穩定租金合約當談判籌碼,硬是把原本3.2%砍到2.89%,還多爭取半年寬限期。關鍵在於讓銀行看見「還款動能」比抵押品本身更值錢。
抵押品類型直接牽動利率浮沉。幫內科軟體公司做過擔保品健檢,發現他們用市值八千萬的商辦A辦貸款,利率卡在3.3%降不下來。後來把淡水兩間收租小套房打包增貸,反而拿到2.95%。銀行精算師私下透露:總價低於三千萬的住宅物件,在系統評等裡永遠比商辦吃香。若手上握著老舊商場或閒置土地,不妨考慮「分割套現」——把臨路店面切出來單獨抵押,往往比整塊丟出去多榨出15%資金。
匯率波動正在偷吃擔保價值。上個月有客戶想用汐止廠辦增貸買美元保單,我抓著他看十年期美債殖利率曲線圖。新台幣若續貶,現在借3%台幣買年化4.2%美元商品看似划算,但匯損可能吞掉全部利差。倒是在林口有建案的張董反其道而行,趁日圓貶值時用台北商辦貸出台幣,轉手買進東京新宿區破盤價小套房。槓桿疊加匯差的精準度,比單純殺利率重要十倍。
轉貸檯面下的魔鬼藏在三個地方:估價費、開辦費和綁約期。看過最狠的合約寫著「提前清償需補貼銀行未收利息的80%」,簡直是合法高利貸。最近成功幫蘆洲成衣廠老闆突圍,招數是拿其他銀行批覆書當籌碼。當A銀行知道B銀行願給2.88%且不收代書費,風控主管當場打電話請示總行,十分鐘後端出2.85%方案。金融戰場裡,情報永遠是省息的子彈。
話說回來,降息技巧再高明也抵不過大環境。聯準會放鴿那天,我立刻傳訊給正在談貸款的客戶:「押到月底再簽約」。果然兩週後銀行端出「慶祝降息」專案,雖然只差0.07%,但三千萬貸款二十年能省下四十二萬。時機的刀鋒,向來比利率更鋒利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