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書房時翻出幾本十年前的股市筆記,泛黃紙頁上密密麻麻寫著台積電的進出價位。那時得同時開著三台電腦:一台看大盤走勢、一台掛著聊天室聽消息、還得手動記錄每筆交易。現在滑開手機就能完成所有動作,不禁感慨科技終究改變了投資的本質。
上週在券商遇見剛開戶的王太太,她握著手機焦慮地問:「為什麼我的APP顯示台積電漲3元,電視跑馬燈卻是漲2.5元?」這已是本月第三次遇到類似問題。工具本該是助力,但選錯軟體反而會成為絆腳石。就像去年認識的工程師小陳,用錯程式交易平台導致停損單失效,六百萬部位硬生生砍在跌停板。
看盤工具如同武士的刀,不必追求名貴,但要完全契合掌紋。我的手機永遠同時裝著三套軟體:「三竹股市」是台灣散戶的標配,券商連線穩定得像老牌電風扇,颱風天也不罷工。尤其盤中零股交易時段,當其他國際級軟體卡在搓合階段,它仍能流暢顯示每筆5股的細碎成交。
當需要深度體檢持股時,「籌碼K線」的千張大戶持股變化圖像心電圖般直指要害。有次發現某電子股大戶持股驟降15%,當天立刻出清,三天後公司果然發布毛利率下滑示警。這套的地緣籌碼功能更值得玩味,能看見科學園區周邊券商分點的買賣超,彷彿聽見護國神山工程師們的午餐閒談。
至於夜間看美股,TradingView的雲端圖表庫拯救了我的失眠時光。它的特別之處在於能同時疊加台積電ADR與台股月線,用不同色階顯示溢價缺口。去年九月發現溢價擴大到13%時建立空單,兩週後缺口回補賺進價差。最愛自訂警示功能,設定「台幣兌美元突破31.5」自動推播,匯率波動比財經主播更早提醒我調整海外ETF比重。
真正改變我交易基因的是「XQ全球贏家」。某次回測發現,用簡單的「季線扣抵值+融券增幅」策略跑五年台股數據,勝率竟達七成。現在每天開盤前,系統自動篩出符合條件的標的,省下三小時選股時間。但得提醒新手,它的自訂指標編輯器像把雙刃劍——曾見網友把KD值改得花俏如廟會燈飾,反不如原始參數準確。
工具再強也需使用者注入靈魂。去年認識一位七十歲阿伯,用最陽春的券商軟體操作期貨,螢幕貼滿便利貼寫著「破萬三減碼」「黑天鵝事件停利」。他笑著展示去年對帳單:「看盤三十年的直覺加上手寫紀律,勝過AI回測啦!」他書架上那本被翻爛的《股票作手回憶錄》,書脊膠帶補了又補。
今早在星巴克見識到工具進化的荒誕場景:隔壁桌年輕人同時開著五款APP,螢幕紅綠光映在臉上像賭場輪盤。當他忙著比較各家主力進出數據時,錯過台積電法說會直播關鍵句:「海外擴廠可能影響短期毛利」。其實最好的警報器,始終是我們保持清醒的耳朵。
收盤後習慣把三支手機排開充電,螢幕還殘留著指尖餘溫。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台嗶嗶作響的傳真機,每天午後吐著皺巴巴的個股報價。科技終究只是載體,就像此刻窗外的夕陽,與當年照在號子大廳看板上的,始終是同一抹光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