握著星展信用卡刷了一年,看著APP裡累積的點數數字,你有沒有那種「該換什麼才划算」的猶豫?坦白說,我曾經用三萬點換了個質感普普的保溫瓶,後來才發現,同樣點數夠換一張台北飛沖繩的廉航單程票,當下真的捶心肝。點數是會蒸發的錢,放著不用就是虧。這幾年摸透星展點數玩法,發現裡頭藏著不少普通人容易忽略的「黃金兌換法則」,今天就來聊聊怎麼把這些數字變成真正有感的價值。
星展的「DBS Points」來源很廣,主力是飛行積點卡,刷一般消費每25元累積1哩,海外消費更優惠。但點數價值浮動很大,關鍵在於你把它丟進哪個「籃子」。最常見的「哩程兌換」絕對是首選,尤其適合常飛亞洲的人。把點數轉成長榮航空的「無限萬哩遊」或亞洲萬里通,1點DBS Points等於1哩。聽起來普通?重點在「轉點加碼」。星展不定期推出轉點優惠,我去年就遇過轉20,000點多送20%哩程的活動,等於憑空多拿4,000哩。別小看這數字,台北到東京經濟艙單程只要20,000哩左右,加碼後等於用16,000點就換到,比直接換商品聰明太多。
除了哩程,星展自家的「點數生活館」是個大雜燴。這裡頭坑很多,但仔細挖也有寶。我的原則是:只看「點數+現金」組合且折扣超過五折的商品。例如上個月看到飛利浦頂級電動牙刷,市價約6,500元,點數館標價18,000點或「9,000點+1,999元」。選後者!等於用9,000點抵掉4,500元現金(6,500-1,999=4,501),每點價值約0.5元,遠超一般公認的0.3元合理值。反之,純點數兌換的商品,除非急用或絕版品,多半不划算。
還有一個冷門但超值管道:「點數折抵帳單」。這功能藏在信用卡帳單繳款頁面,可將點數以1,000點=100元比例折抵消費金額。比例看似普通?但它有無可取代的優勢:消滅零碎點數。當你帳上有個3,450點,換哩程不夠、換商品卡在尷尬數字,直接折抵345元帳單最乾脆。我每個月固定把幾百點零頭折掉,積少成多,一年也能省下幾杯咖啡錢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是「點數期限」。星展點數看似永久有效?錯了!只要你的信用卡「停卡」,所有未兌點數立刻歸零。身邊朋友就吃過這悶虧,剪卡前忘了把八萬多點轉出,瞬間蒸發。就算持續用卡,部分點數來源(如特定促銷贈點)也可能設有獨立效期。每月檢視點數明細,快到期的小額點數優先折抵帳單,大額點數及早規劃轉換,才是穩健作法。
最後提醒:別被「高點數回饋」迷惑。有些聯名卡標榜特定消費5倍點數,但若該卡累積的是「專屬點數池」(只能換特定商品或低比例折抵),不如老實刷飛行卡。所有消費都該集中到能「彈性轉出」的卡種上,點數才有活路。下次看到點數數字,先問自己:這筆點數,是躺在貶值的倉庫,還是即將起飛的機票?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