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幾年,我常飛東京和大阪,不只為了賞櫻或品嚐拉麵,更多時候是為了打理自己的海外資產配置。日本這個國家,表面上看起來平靜如水,底下卻藏著不少投資黃金機會。尤其在全球經濟動盪加劇的當下,它成了我的避風港首選,讓我能在風暴中找到安穩的錨點。
談到海外資產配置,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美國或歐洲,但日本獨特的經濟結構和文化韌性,讓它脫穎而出。記得2019年,我開始佈局東京的房地產,那時市場正從泡沫破滅的低谷反彈。老舊公寓翻新成共享空間,吸引年輕創業者和遊客,租金收益率穩穩落在4-5%之間。這不是紙上談兵,我親手簽過租約,看著現金流穩定入賬,那種實感比任何報告都真實。
日本作為避風港的魅力,在於它的雙重屬性。一方面,日元是公認的避險貨幣,每當國際局勢緊張,資金就像潮水般湧入,推升幣值。2020年疫情爆發時,我的美元資產波動劇烈,但日圓計價的債券卻像磐石一樣穩住陣腳。另一方面,日本社會的穩定根基深厚,通膨率長期低於2%,企業治理透明,不像新興市場那樣充滿變數。這種環境下,資產不會一夜蒸發,睡眠也安穩多了。
策略上,我從不建議all-in單一標的。我的做法是分層配置:三成押在房地產信託基金(REITs),它們流動性高,能吃到東京和大阪的復甦紅利;四成投入藍籌股,像豐田或索尼,這些公司全球化深根,股息穩健;剩下三成留給日圓現金或短期國債,作為緩衝墊。當然,風險永遠存在,人口老齡化可能拖累長期增長,匯率波動也得盯緊。但透過分散,整體回報率維持在6-8%,遠勝過本地市場的平庸表現。
投資日本,最關鍵是融入當地脈搏。我常泡在居酒屋裡,聽上班族聊消費趨勢,或參加京都的創業論壇。這些經驗教會我,數字背後是活生生的人與文化。如果你只盯著圖表,會錯過真正的機會。現在正是時機,日圓匯率偏低,入場門檻不高,但務必做足功課——找個在地顧問,別只靠網路傳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