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京淺草寺的楓葉紅得正豔時,我在雷門前的兌換所排了半小時隊。前面兩位台灣背包客捏著厚厚美金鈔票,櫃檯螢幕跳出匯率那刻,兩人同時倒抽氣——手續費加匯差竟吃掉近台幣千元。握著背包暗袋裡的日本記帳卡,我突然想起初來日本那年,在機場兌現十萬日圓被扣掉兩碗拉麵錢的心痛。這張印著櫻花紋的塑膠卡片,後來成為我穿梭關東關西的財務命脈。
日本金融體系有種微妙的排外性。遊客持信用卡刷過新宿百貨公司櫃檯時,很少注意到收據角落那行「海外決済手数料3%」的小字。更別提超商ATM領現時,發卡行與當地銀行雙重剝削的匯率差。真正懂門道的旅日老手,皮夾裡總躺著幾張在地記帳卡,像藏著通關密語的符咒。
挑記帳卡得看透三個迷思:免手續費不等於零成本,發卡行在匯率加碼裡早賺飽;號稱全球通用的卡片,可能在鄉下溫泉旅館的精算機吃癟;最致命的是誤把記帳卡當信用卡用,餘額不足時在滿員電車裡遭閘門擋下,比忘帶口罩更狼狽。我在長野滑雪場就親眼見過台灣遊客因此卡在驗票口,零下五度冒著汗翻找零錢。
七年來換過八張卡片的心得凝成兩條鐵律:跨國消費首重匯率透明度,現金需求得看ATM覆蓋密度。三井住友的Debit Mastercard用即時中價匯率結算,官網能拉出三年匯率走勢圖;而Seven Bank記帳卡憑藉全日本兩萬台7-11的白色ATM,連沖繩離島都能在藍珊瑚海邊領現鈔。去年颱天滯留宮古島,就是靠超商燈箱在狂風暴雨裡找到金融綠洲。
在台申請的秘訣藏在「雙重驗證」的魔鬼細節裡。三菱UFJ的網銀系統會要求日本手機收OTP,這時可拜託民宿主人代收簡訊。我有回透過大阪公寓房東的翻蓋手機,花四十分鐘國際電話教學,最終在房東孫女的平板電腦上完成開戶。別被「需在留卡」的條款嚇退,樂天銀行接受護照加台灣駕照的組合,只是要當心英文介面藏著日式思維——地址欄位強制片假名輸入,得先將「台北」轉譯成「タイベイ」。
更隱晦的陷阱是「餘額型」與「後付型」之爭。LINE Pay記帳卡主打即時扣款零負債,但在青森睡魔祭攤販刷蘋果汁時,餘額差十円就交易失敗;而新生銀行的後付型記帳卡可透支五萬円,卻要提防自動扣款日的匯率波動。我的解決方案是綁定兩張卡,超商小額用LINE Pay,旅館訂房走新生銀行,像懷揣兩把不同規格的鑰匙。
最痛快的時刻是在北海道二世谷滑雪場。香港朋友用信用卡付纜車券被收海外費,我掏出記帳卡「嗶」聲過閘,省下的三千円剛好換瓶熱清酒。夜裡在露天風呂仰望星空時,溫泉水面上漂浮的信用卡帳單,突然幻化成紛落的櫻花瓣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