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幫親戚跑中小企業貸款申請,在區公所看到個中年人捏著皺巴巴的文件,手指關節都發白了。櫃檯人員輕聲說缺了最近三個月的電費單據,他整個人像洩了氣的皮球。那瞬間我懂,政府貸款對需要的人不只是錢,是救命繩。後來陪他補齊文件時,發現很多人卡關不是資格不符,而是栽在細節裡。
申請表上「擔保品估值」那欄,我見過有人填上傳家玉鐲的市價。銀行端朋友私下搖頭:「這得填能過戶的動產或不動產啊。」類似這種認知落差,往往讓申請石沉大海。政府貸款名目百百款,青創、災損、弱勢修繕… 每種眉角比夜市蚵仔煎的醬料配方還複雜。
關鍵第一步是把自己當成偵探。先上「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台」或各縣市官網,用身分證字號配貸款類型當關鍵字,別只靠櫃檯諮詢。有回幫退休教師查教育部的進修貸款,官網藏著「年滿55歲可延長寬限期」的條款,櫃檯人員當場愣住翻手冊才確認。
準備文件像組裝樂高。戶籍謄本要三個月內,信用報告得去聯徵中心申請正本。最容易被陰的是營利事業登記證——許多店家以為稅籍登記就夠,結果被退件。有間麵攤老闆娘氣到拍桌:「我繳稅二十年還不算營利?」後來才知要去經濟部補辦。
填表時別當文青。核貸科長跟我吐苦水:「看過申請動機寫『實踐人生價值』,拜託寫清楚要買幾台裁縫機。」數字精準到個位數,購置清單別寫「相關設備」,老實列「工業用三線鎖邊機兩台」。曾有位木工師傅附上工具報價單,每項用紅筆圈價格還蓋店章,三天就過初審。
面談才是真實戰場。穿拖鞋去的那位大哥,專員問還款計劃時,他拍胸脯說「做土水天天有現金啦」,結果被要求補財力證明。要練套說法:「每日現收約八千,兩成存入合作金庫帳戶」——既誠實又專業。記得帶雙面膠,我曾目睹申請人資料散落滿地,專員臉都綠了。
擔保品沒想像中可怕。農會朋友透露,小額貸款用定存單質押最穩,利率還能砍0.5%。機車行老闆押了五台待修機車,評估時強調「每台修好可賣兩萬五」,後來核貸八成。重點是讓審核者看見變現路徑,不是塞張所有權狀了事。
被退件別慌。看過最扯案例是承辦人勾選「缺在職證明」,結果申請人根本是攤商。打去問才知勾錯欄位。存證信函比客訴電話有用,附上補正文件時寫清楚:「依據貴單位某月某日某字號函補件」,承辦人會優先處理這種懂門道的。
核貸後才是開始。去年紓困貸款有人把五十萬全進股市,兩個月後還款通知來才傻眼。設定自動扣款帳戶時,多留兩成空間。看過便當店老闆固定週三存錢進還款戶頭,他說:「當成繳房租才不會痛。」
最近幫社區媽媽們組貸款互助會,發現成功率從三成飆到七成。關鍵是交換情報:哪家分行專員懂青創貸款、哪個時段送件審最快。有次靠這招避開地雷銀行——他們對小吃攤貸款核准率竟不到10%。政府資源就在那,但得學會用對鑰匙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