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幫客戶處理跨境資產配置時,又聊到香港恒生銀行的保險方案。這幾年局勢動盪,不少台灣朋友開始認真思考「雞蛋分籃放」的必要性。我自己三年前透過恒生投保的儲蓄險,當初半信半疑放進去的資金,如今竟成了最安穩的壓艙石。
香港作為亞洲金融樞紐,其保險產品的國際化程度確實領先。恒生的「財富傳承保障計畫」最打動我的,是那份「不把錢鎖死」的彈性。不像某些保單要你咬牙供款二十年,它允許客戶根據資金流動狀況調整繳費金額與週期。去年我生意周轉吃緊,直接申請暫停供款半年,保單價值絲毫不受影響,這點對中小企業主太友善。
真正讓我後背發涼的,是前年見證客戶林太太的遭遇。她在台灣買的投資型保單號稱年化報酬6%,結果美元升值加上基金虧損,贖回時倒虧15%。反觀恒生以美元或港幣計價的「環球多元貨幣保單」,能自由轉換十三種貨幣帳戶。當新台幣波動劇烈時,我立刻把部分現金價值轉成瑞士法郎避險,匯率差額反而多賺了筆早餐錢。
很多人忽略保單的法律防火牆作用。恒生高端保單可搭配離岸信托,去年有位科技業老闆把保單受益人設為開曼群島信托公司。後來公司債務糾紛鬧上法院,這筆資產因屬境外保險信托架構,成功避開清算。他事後苦笑:「當初嫌信托手續費貴,現在看簡直是救命錢。」
最近幫年輕夫妻規劃教育基金,發現恒生新推的「目標成就計畫」很有意思。不跟你空談複利奇蹟,而是老實列出哈佛學費現值約30萬美元,若孩子剛出生開始投保,每月存多少能在十八歲時剛好覆蓋。這種「看得到終點」的踏實感,比華麗的數字遊戲更有說服力。
當然不是毫無缺點。開戶得飛香港面簽,對長輩確實麻煩。但換個角度想,正因嚴格落實親辦制度,杜絕了人頭戶風險。我陪客戶辦理時觀察到,行員會用閩南語解說條款,連「保單現金價值解約金」這種術語,都轉化成「若臨時要領回老本可能打幾折」的白話,這份細緻值得台灣金融業借鏡。
那天簽完新保單走出中環分行,維多利亞港的風吹得文件沙沙響。突然想起父親當年在農會存定存單的泛黃信封。時代在變,財富安全的定義早從「藏好錢」變成「讓錢聰明流動」。恒生方案未必最便宜,但當深夜接到客戶越洋電話問「俄烏打仗我的保單會不會蒸發」時,能淡定回答「你持有的是英國國債組合」的底氣,千金難換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