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從敦化南路的匯豐卓越理財中心走出來,手裡那杯還沒涼的烏龍茶飄著炭焙香,顧問剛剛那句「財富管理不是填數字遊戲,是幫你的錢找活路」還在耳邊黏著。十年前在銀行櫃檯排隊買外匯的自己,大概想不到有天會坐在私人理財室裡,看著全球債券即時波動圖像心跳般起伏。
這裡的門檻確實不低,但跨進來才懂什麼叫「專屬」。我的顧問林先生記得住我女兒在加拿大念書的學費繳款週期,甚至在我隨口抱怨油價時,隔週就遞來新能源基金的評估報告。有次凌晨三點傳訊息問美元急跌對策,十分鐘後手機震動,螢幕亮起視訊通話請求——他穿著睡袍在書房調出避險方案圖表,背後時鐘顯示倫敦時間晚上七點。
最打動我的倒不是那些閃著金光的數字。去年母親突然住院,急需調動新加坡定存支付保證金。當我衝進理財中心時,林先生已經備齊醫療證明翻譯本,桌上放著三種跨境資金方案比較表,右下角還壓著張便條:「已聯繫台新醫院VIP室,令堂轉院手續在跑流程」。原來他聽到我在電話裡提過醫院名稱,早一步動用銀行的醫療禮賓資源。
他們管這叫「財富生態圈」,我倒覺得像養了群隱形管家。上個月想幫公司找東南亞供應鏈融資管道,顧問直接拉開會議室隔板,兩位來自香港和新加坡的專員透過螢幕點頭微笑。三地時區交錯開會四十分鐘,馬來西亞的廠房抵押方案已躺進我的行動應用程式。這種無縫接軌的能耐,在跨國資金遊戲裡簡直是作弊器。
當然也有現實骨感的時候。年初固執想追高AI概念股,顧問沉默著推來平板電腦,畫面並列著我2021年衝動投資的虧損曲線與當前資產配置熱力圖。紅色警示框跳出那秒,突然想起父親說的「好理專要敢擋你的發財夢」。最後改買那檔穩健基建基金,六個月後竟躲過科技股崩跌,還多賺筆兒子遊學基金。
台北午後雷陣雨敲打著玻璃幕牆,理財室裡恆溫23度。接過林先生手寫的資產健檢摘要,最後一行字墨跡未乾:「您母親的物理治療師已安排週四家訪」。走出旋轉門時雨剛停,手機跳出通知——那筆轉去加拿大的學費到帳了,附帶女兒的自拍照。撐開傘那刻忽然覺得,財富自由或許不是帳戶數字,是知道有人永遠比你早一步撐好傘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