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點,窗外的台北還亮著幾盞零星的燈。我灌下今晚第三杯黑咖啡,手指在鍵盤上焦躁地敲打。房東突然通知調漲租金,逼得我不得不認真盤算:「住了十年的老公寓,究竟值多少?」腦中閃過白天經過匯豐分行看到的廣告看板——那幾個字像救命稻草般浮現:「網上估價服務」。
過去找銀行估價是什麼場景?得特地請假,抱著一疊泛黃的地契權狀,在冷氣強到發抖的分行裡枯坐半小時,櫃員才從層層關卡中遞出一張充滿但書的數字。現在呢?癱在沙發上,手機螢幕的光映著臉,輸入手邊現成的地段號,像叫外送咖啡那樣簡單。匯豐這套系統吞進地址的瞬間,我幾乎聽見硬碟高速運轉的嘶嘶聲——不是冷冰冰的演算,倒像有群估價師在雲端翻著最新成交紀錄、比對巷口那家新開的網美咖啡廳是否拉抬了地價。
真正讓我後背離開椅背的,是報告跳出來那刻。原以為會得到「每坪單價約XX至XX萬」的模糊區間,螢幕卻精準顯示:「含車位總值新台幣1,378萬元」。數字底下密密麻麻的附註才顯真功夫:比對六個月內同街廓三筆實登、修正頂樓加蓋折舊率、甚至備註捷運萬大線施工中的潛在影響。最扎心是角落那行小字:「您於2013年購入價為860萬」——十年漲幅血淋淋攤在眼前,比任何理專的推銷話術都震撼。
深夜估價的魔幻體驗在隔天驗證。抱著實驗心態約了熟識的代書朋友喝咖啡,他聽完嗤笑:「線上估價當參考就好啦!」隨手把地址敲進專業系統,螢幕跳出數字時他攪拌棒差點掉進杯裡:「幹,匯豐這估得比我還細?」原來關鍵在衛星定位。當多數系統還在用行政區段粗估,匯豐後台直接抓取建築物輪廓與臨路條件,連我那棟貼著防火巷的狹長戶型都精準修正採光折價。
後來才知道,這服務藏著更大心機。某天匯豐客戶經理來電,開口就笑:「看到您上週查過松山區的老公寓了。」原來估價紀錄早串進客戶數據庫。當我隨口抱怨頭期款還差一截,對方立刻接話:「您汐止那間小套房其實漲幅超乎預期,轉增貸額度夠補松山這間缺口。」瞬間毛骨悚然卻又佩服——銀行比你更懂你身家的時代,真的來了。
現在經過老舊公寓,總忍不住偷查匯豐估價。有回發現同條巷子三十年破頂加蓋竟比我家估得高,氣得立刻預約免費諮詢。專員調出三維空拍圖指著螢幕:「對方頂樓鐵皮屋去年改建成合法套房啦!您陽台外推若補申請使照,價值馬上跳三百萬。」回家立刻翻出違建資料奔走——原來所謂資產價值,從來不只是磚瓦水泥,而是藏在城市縫隙裡的生存智慧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