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幫公司開銀行戶口那天,我抱著兩大疊文件在銀行大廳等了三個鐘頭。櫃員忽然抬頭問:「公司登記證影本帶了嗎?」我瞬間背脊發涼——那份關鍵文件正靜靜躺在辦公室印表機上。這種崩潰時刻,每個創業者都該避免。
開公司戶頭不像個人帳戶隨到隨辦,銀行得層層把關。最基本要帶齊三樣:公司設立登記核准函正本、大小章全套(公司章+負責人章),還有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影本。有次陪客戶辦手續,銀行要求股東名冊影本加蓋大小章,他當場傻眼:「股東在國外怎麼蓋?」後來才知道可先準備授權書,這種細節沒人提醒就容易卡關。
選銀行像挑創業夥伴,我偏好分行多的老字號。某次幫新創團隊開數位帳戶,線上十分鐘搞定初期金流,但三個月後接到銀行電話:「請補實體交易紀錄。」原來純網路公司戶有隱形天花板,超過五十萬月流量就得跑分行驗證。若是進出口貿易,記得確認銀行有外匯部門,朋友公司曾因選錯銀行,付海外款項得多繞三家金融機構。
臨櫃面談才是重頭戲。有回陪餐飲業老闆辦開戶,行員突擊問:「每月現金流約多少?」他直覺回「兩三百吧」,行員筆尖頓住追問:「兩三百萬?」其實他想說「萬」字但太緊張漏了。建議預先準備營運計畫書影本,包含預估金流、主要客戶與供應商名單。某科技公司創辦人更聰明,直接帶上年度合約範本,十分鐘就通過商業模式審查。
常見地雷藏在流程末端。遇過會計在開戶當天拿錯版本的公司章程,銀行要求全體董事補簽名,延宕兩週。最棘手是境外公司開戶,某跨境電商提供三國公證文件仍被拒,關鍵在於台灣負責人授權書未經當地法院認證。若股東含外籍人士,記得準備護照影本及居留證,雙證件缺一不可。
現在我總提醒創業者:提前兩週預約,確認分行承接公司戶業務(有些分行只做個人理財)。開戶後別急著走,當場測試網路銀行權限設定,曾有客戶半年後才發現財務長權限不足無法調度明細。把開戶當成商業儀式,那些蓋滿紅印的文件,終將成為企業成長的見證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