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創業那會兒,跑銀行開公司戶頭,櫃檯小姐客氣地遞上一張密密麻麻的收費表,手指輕輕點了點「最低平均存款要求」那欄。坦白講,當下滿腦子都是公司註冊、找辦公室、進貨那些火燒眉毛的事,這行小字壓根沒進到心裡,只覺得「先開戶再說」。結果呢?第一個月帳單來,硬生生被扣了一筆「帳戶維護費」,金額不大,但那種「被暗算」的感覺,比扣款本身更讓人嘔。這才真正體會到,銀行開戶文件裡那些不起眼的條款,特別是「最低存款要求」,真不是擺著好看的裝飾品。
這東西,說穿了就是銀行設的一道隱形門檻。開戶當下,櫃檯通常會要求你存進一筆「開戶最低存款」,五千、一萬新臺幣都有,這筆錢多數能隨時動用,算是個形式。真正要命的,是後面那個「月平均最低餘額」或「每日最低餘額」。銀行不會天天盯著你帳戶看,它們精明得很,直接看整月的「平均」數字。比如規定最低平均要維持十萬,就算你月初有二十萬,月底只剩五萬,只要整個月加起來平均有十萬,就安全過關。但萬一你月初就急需大筆週轉金,把錢幾乎提空,月底就算補回一點,平均數被拉低了,那筆帳管費或手續費就躲不掉。
為什麼銀行這麼在意你戶頭裡躺多少錢?老實說,就是成本與獲利。開一個公司戶,銀行要建檔、要系統維護、要合規審查、要提供服務窗口,這些都是成本。你戶頭裡穩定的存款,對銀行來說就是相對低成本的資金來源,它們可以把這筆錢拿去做放貸或其他投資,賺取利差。你的存款,就是它們的「原料」。帳戶裡空空如也,銀行覺得服務你划不來,自然要收費補貼成本,甚至希望你知難而退。
這數字可不是全臺灣統一價,差別大了去了。大型金控旗下的銀行,名氣響、分行多、系統功能強,通常姿態也高,最低存款要求動輒十萬、二十萬新臺幣起跳,有些甚至上看五十萬。對剛起步、現金流緊繃的小公司或工作室,壓力不小。反觀一些規模較小的區域型銀行,或是積極搶攻中小企業客群的純網銀,門檻就親民許多,三萬、五萬,甚至聽過有銀行推出「創業初期免最低存款要求」的專案。這沒有絕對好壞,大銀行資源多,國際匯款、融資額度可能更彈性;小銀行或網銀門檻低,服務有時更靈活。
開戶前,別光聽理專口頭承諾「很寬鬆啦」,務必白紙黑字確認三件事:第一,「最低要求」指的是「月平均」還是「每日」?平均計算壓力小很多。第二,達不到門檻時,罰則具體是什麼?是固定一筆帳管費(例如每月300元),還是按「不足金額」的比例收費?後者殺傷力可能更大。第三,有沒有「豁免期」?有些銀行給新開戶前三個月或半年緩衝,或是綁定使用它們的薪轉服務、設定約定自動轉帳就能豁免,這些都是談判空間。
萬一真沒達到,錢被扣了,先別急著跳腳。打個電話給你的客戶經理或分行,誠懇說明原因(例如剛支付大筆貨款、客戶款項延遲),表達誠意。很多時候,尤其你是第一次犯,銀行是有權限可以「酌情豁免」一次手續費的。這不是保證成功,但試了有機會。長期來看,就得老實檢視現金流,在常用帳戶裡盡量維持安全水位,或是認真考慮把主力轉到門檻更符合現狀的銀行。別讓辛苦賺的錢,默默流進銀行口袋當「租金」。
說穿了,最低存款要求就是銀行篩選客戶的一把尺。它提醒我們,開公司戶不是找個地方放錢那麼簡單,而是建立一種「商業關係」。這筆錢,某種程度像是你對銀行說:「我願意放這些資金在你這運轉,作為交換,請給我穩定服務與未來可能的支援。」看懂遊戲規則,評估自身能力,選對戰場,才不會讓這條隱形的線,成了經營路上無謂的絆腳石。畢竟,小公司的每一分現金,都是命脈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