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雨敲打著銀行落地窗,我望著中環匆匆撐傘的人群,手裡那份房屋貸款合約突然沉重起來。Prime Rate(最優惠利率)這行小字像根刺扎進眼底——當年簽約時客戶經理笑著說「跟P按穩陣啦」,如今每次美國聯儲局咳嗽,我的月供就跟著發燒。老陳上週在茶餐廳拍桌子罵街,他茶餐廳的擴張貸款利滾利,蒸籠裡的叉燒包都快包不住利息了。
香港銀行體系的利率密碼,其實藏在兩條交錯的曲線裡。當你走進中銀分行申請樓宇按揭,經理遞來的方案不外乎兩種:掛鉤HIBOR(香港銀行同業拆息)的浮動利率,或緊貼Prime Rate的P按計劃。前者像搭上快艇,隨市場資金潮汐起伏;後者則是綁在央行決策鏈條上的風箏,看似平穩卻難逃政策風向拉扯。金管局那招「利率走廊」操作精妙得很,透過貼現窗利率當天花板,總結餘當地板,把HIBOR這匹野馬馴服在P-2.25%到P+0.75%的圍欄裡。
去年第三季的風暴至今讓人心悸。美國暴力加息掀翻全球,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從四千億瀉到五百億,金管局被迫七次上調貼現窗利率。當HIBOR飆破5%時,中銀那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落下——Prime Rate從5%跳升到5.75%。我的客戶張太當晚哭著來電,她青衣那間劏房月供暴漲三成,陽台盆栽枯得像她的臉色。銀行櫃檯前開始出現撕毀投資產品合約的白領,理財經理們低頭刷著手機裡的外匯報價,會議室飄出「資金成本壓力」的碎語。
真正懂行的企業主,早把Prime Rate當成財務氣象站。做跨境貿易的台商林老闆有招妙棋:他在中銀的循環貸款額度綁定Prime Rate,每逢聯儲局放鴿就囤原料,鷹派抬頭立刻拋庫存。去年初他嗅到風向突變,趕在P按加息前鎖定三年期定息貸款,省下的利息夠在台中再開分店。這招「利率週期圍欄術」比任何對沖工具都實在,關鍵在讀懂央行官員的弦外之音。
雨停了,維港對岸的霓虹燈在水窪裡碎成金粉。我收起那份泛潮的貸款合約,想起財務長說過的話:「在利率遊戲裡,清醒的人賺波動的錢,糊塗的人付波動的帳。」下次簽約前,該去金管局網站扒開那些貨幣操作月報的乾澀術語——那裡藏著下次加息的蛛絲馬跡。畢竟當Prime Rate這頭巨象轉身時,踩扁的從來不只是螞蟻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