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環地鐵站電梯永遠像輸送帶,西裝友高跟鞋叩叩叩追著分秒,我十年前也是其中一顆齒輪。那時總覺得理財是銀行經理西裝筆挺在冷氣房講的事,直到房東加租通知單啪一聲貼在門上,數字刺眼,才驚覺自己連緊急預備金都湊不滿。香港這座金錢永動機城市,有人被它輾壓,有人卻能讓它為自己發電。
智能理財不是下載個APP就完事。真正高效積累財富的港人,早把「自動化」刻進骨子裡。試過把出糧戶口設定自動轉帳嗎?發薪日當天,三成薪水直接跳進高息儲蓄戶口,連碰錢的機會都沒有。這招看似簡單,卻是我擺脫「月光族」的轉捩點。記得頭兩個月,總在月底手緊時盯著那筆「消失的錢」心癢,後來硬是逼自己當這筆錢不存在,半年後打開戶口看到五位數存款,比任何投資講座都震撼。
電子錢包回贈玩到極致是門藝術。八達通自動增值綁信用卡賺里數,超市買餸用支付寶HK掃碼疊加商場優惠,連交水電煤都專挑有Cashback的日子。上個月在油麻地街市試新招:先用轉數快向菜販付款賺銀行推廣回贈,再開電子錢包掃碼領超市電子券,最後用券買米。三層折扣剝下來,省下的錢夠加兩盒叉燒。這種「微利疊加術」,阿婆在濕貨攤位數毫子講價的智慧,放在數位時代照樣閃光。
香港稅務漏洞是隱形金礦。強積金自願性供款省稅誰都懂,但可知道透過「可扣稅自願性供款」(TVC) 年省萬五稅款,等於政府變相送你初始本金?更精的是用累進稅率拆收入。認識的Freelancer夫妻檔,接案刻意錯開入帳月份,避免單月收入飆進高稅階。去年他們把省下的稅金投入電動車稅務扣除計畫,換了部Tesla代步,充電費還抵銷部分商業保險開支。
財富積累最怕「靜止消耗」。通脹像隱形小偷,尤其香港百物騰貴。我習慣把儲蓄分三桶:應急現金放虛擬銀行高流動戶口(試過有間新推7天定存年息7厘);中期目標錢放結構性存款保本博高息;長線增值的則定期定額買美股ETF。關鍵是每季「再平衡」,像去年九月美股回調,立刻把部分美元定存贖回加碼納指,今年初收割的甜頭夠付半年健身房會費。
理財最痛是「知易行難」。試過跟風買科技基金套牢三年,也曾在Bitcoin狂潮時FOMO追高。後來學乖,在手機設「冷靜期鬧鐘」:任何投資決定強制延後48小時。有次見到某REITs派息率飆到12%心動欲買,鬧鐘響後跑去查年報,發現其負債比率破警戒線立刻縮手,三個月後該REITs真的大削股息。這招替我擋掉的虧損,夠請全家飲十次茶。
財富自由不是數字遊戲,是對生活的掌控感。如今經過中環那些玻璃幕牆大樓不再焦慮,因為知道自己那套「港式智能理財系統」正24小時運轉:電子錢包自動賺超市券,月供美股碎股持續複利,連強積金都轉成低管理費的指數基金。深夜收工走過亮著燈的房產中介櫥窗,看著千萬豪宅海報竟能笑笑走過——不是放棄追求,而是清楚自己的步伐,正踏實地走在積累的路上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