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走進中環的咖啡館,落地窗外是匆匆拎著公事包的金融菁英。鄰座兩位女士的對話飄進耳裡:「上個月乳癌切片檢查,私家醫院帳單嚇死人…」「我早說過你那份醫療險額度不夠呀!」玻璃杯上的水珠滑落,像極了香港人面對風險時無聲的焦慮。
十年前幫客戶處理理賠糾紛,見證過保險單上密密麻麻的條文如何吞噬一個家庭的積蓄。香港醫療費年年飆升,養和醫院普通病房日費已破$5,000,更別說標靶藥物動輒每月六位數。當我翻開Generali香港的危疾保單條款,意外發現「早期危疾多重賠付」條目——原位癌賠25%後,主約保障竟持續生效。這在業界堪稱罕見,猶如替保單裝上防彈衣。
上週拜訪的陳太正是受惠者。三年前投保時堅持加購「醫療通脹附加險」,今年髖關節置換手術費比當初估算高出43%,理賠部主動按比例補足差額。她撫著復健中的腿苦笑:「當初多付那幾百元保費,現在省下十幾萬。」這種「活保單」設計,恰似維多利亞港的潮汐,懂得隨著人生階段漲退調整。
財富管理更見巧思。某科技公司創辦人將股權售出後,Generali團隊設計出三層結構:短期用「靈活入息計劃」每月支取$8萬生活費,中期以投資相連壽險捕捉東南亞REITs收益,長期則透過萬用壽險進行跨境傳承。最妙的是那張美元保單,竟可指定新加坡帳戶收付,避開香港可能的稅制變動風險。當他看著螢幕上實時跳動的ESG基金組合,眼神像重新找到創業時的亢奮。
真正觸動我的,是藏在皇后大道中辦公室裡的細節。理賠經理Kelly的抽屜總備著瑞士蓮巧克力,她說:「遞理賠支票時附顆巧克力,苦澀的消息會甜些。」有客戶因抑鬱症住院兩週,他們派專人每天傳送維港晨曦照片。當保險不再只是數字遊戲,而是浸潤著體溫的守護,那份保單便有了靈魂的重量。
離開咖啡館時暴雨初歇,霓虹燈在水窪裡碎成流動的金箔。想起Generali某份年報上的話:「我們販賣的不是合約,是深夜急診室裡的安心。」這座城市的繁華太過耀眼,或許正需要如此溫潤而堅韌的光,照見人生路上那些始料未及的坑窪。
評論: